時間並非絕對值,儘管我們以 24 小時定義地球的一天,實際上白天長度有個很微小的週期性變化。現在科學家已發現原因,來自地球內核每 6 年來回震盪幾公里,恰好與白天長度變化週期吻合。 繼續閱讀..
地球一天長度每 6 年波動一次,原因來自地球內核震盪週期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2 年 06 月 13 日 18:45 | 分類 自然科學 |
地球一天長度每 6 年波動一次,原因來自地球內核震盪週期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2 年 06 月 13 日 18:45 | 分類 自然科學 | edit |
時間並非絕對值,儘管我們以 24 小時定義地球的一天,實際上白天長度有個很微小的週期性變化。現在科學家已發現原因,來自地球內核每 6 年來回震盪幾公里,恰好與白天長度變化週期吻合。 繼續閱讀..
近似人眼從太空看到的地球,新氣象衛星 GOES-18 首張圖像釋出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2 年 05 月 19 日 16:59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 edit |
我們的地球從外太空欣賞究竟有多美,讓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於今年 3 月 1 日升空的 GOES-18 新氣象衛星告訴你,就跟寶石一樣亮眼。 繼續閱讀..
地球氧氣何處來?科學家提出新解釋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2 年 03 月 22 日 8:30 | 分類 自然科學 | edit |
地球歷史最初 20 億年,大氣幾乎沒有氧氣。雖然一些微生物在這時期後半段有光合作用,但氧氣聚積的量還沒有達到足以影響全球生物圈的水準。 繼續閱讀..
地球內核並非普通固體,可能由神奇的超離子物質構成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2 年 02 月 15 日 17:36 | 分類 自然科學 | edit |
地核位於地球最中心,壓力與溫度都相當高,目前模型認為由液態外核和固態內核組成。不過最近科學家發現地球內核似乎並非普通固態鐵,而是由固體鐵亞晶粒與液態輕元素組成,也就是處於液體和固體之間的超離子態。 繼續閱讀..
地球一半水的起源,也許歸功於太陽存在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1 年 12 月 02 日 13:42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edit |
放眼太陽系甚至宇宙其他星系,地表被 70% 海洋覆蓋的地球絕對是異類。地球水源從何而來是存在已久的謎團,多數模型認為是隕石將水輸送至地球。現在根據日本隼鳥號收集小行星 25143 的數據,科學家發現太陽風發揮關鍵作用。 繼續閱讀..
全球暖化導致對流層每 10 年擴大 50 公尺,未來恐增加雷暴嚴重程度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1 年 11 月 11 日 12:51 | 分類 自然科學 | edit |
氣候變遷影響著整個地球動力學系統,我們已聽聞平流層因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而變薄、對流層反之變厚。現在氣象氣球與衛星幾十年的數據表明,對流層正以每 10 年 50~60 公尺的速度擴大中,恐增加未來雷暴嚴峻程度,且飛機飛行高度也必須拉高以避開湍流。 繼續閱讀..
地球第一塊大陸,比過去估計還提早 7 億年浮出海面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1 年 11 月 11 日 11:39 | 分類 自然科學 | edit |
地球陸地的出現是生命史上一個關鍵時刻,但我們尚不清楚這些陸塊首次出現在地球上的確切時間,以及構建它們的過程。最近,地質學家重新估算了地球第一個克拉通古陸核的年齡,發現它約 32 億年前就浮出海平面了──比過去研究估計的 25 億年還早許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