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恆星的出現照亮往後宇宙軌跡,它們壽命僅數百萬年,如今已不復存在,但我們仍有機會藉其爆炸留下的化學豐度特徵間接觀測。最近,一篇研究探討了暗物質候選目標──原初黑洞(PBH)的大小與早期宇宙豐度,並指出原初黑洞可能加速宇宙第一批恆星形成。 繼續閱讀..
暗物質構成的假想原初黑洞,可能加速宇宙首批恆星形成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7 月 10 日 11:21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暗物質構成的假想原初黑洞,可能加速宇宙首批恆星形成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7 月 10 日 11:21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edit |
首批恆星的出現照亮往後宇宙軌跡,它們壽命僅數百萬年,如今已不復存在,但我們仍有機會藉其爆炸留下的化學豐度特徵間接觀測。最近,一篇研究探討了暗物質候選目標──原初黑洞(PBH)的大小與早期宇宙豐度,並指出原初黑洞可能加速宇宙第一批恆星形成。 繼續閱讀..
發現迄今最遙遠「迷你電波暈」,揭開塑造早期宇宙能量動力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6 月 30 日 12:29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 edit |
類似高能粒子海的「迷你電波暈」被發現圍繞著迄今觀測最遙遠星系團之一,表明在宇宙早期階段,巨大星系團就已被高能粒子和磁場包裹,將幫助天文學家更理解塑造早期宇宙的隱藏力量。 繼續閱讀..
錢卓望遠鏡觀測到宇宙初期的強烈黑洞噴流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6 月 14 日 22:16 | 分類 天文 | edit |
美國太空總署錢卓 X 射線太空望遠鏡團隊近期新研究,團隊觀測到遙遠宇宙黑洞噴出強大噴流。更特別的是,噴流還與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產生互動作用,更加明亮。
你死我活星系火拼,觀測:類星體與星系合併前用強烈輻射束刺穿對方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5 月 22 日 13:06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 edit |
大爆炸後約 24 億年,天文學家利用望遠鏡觀測到 2 個星系劇烈碰撞,其中一個星系在兩者合併前以強烈輻射束刺穿另一個星系,嚴重阻礙後者發展能力。 繼續閱讀..
天文學家或許即將發現早期宇宙誕生的第一批恆星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3 月 15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宇宙誕生初期,廣闊黑暗空間充滿氫與氦,直到第一批恆星從高密度氣體分子雲誕生,才開始出現星光。當這些恆星接近演化末期,核心核融合反應才首度製造出比氫氦更重的其他元素。 繼續閱讀..
水出現在宇宙的時間,可能僅在大爆炸後 2 億年內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3 月 04 日 16:27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edit |
構成生命最重要的物質之一:水,很可能在宇宙大爆炸後 1~2 億年內就已形成,且是第一代星系關鍵成分,改變已知行星演化時間線。 繼續閱讀..
發現早期宇宙最大類星體噴流,尺度橫跨 20 萬光年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2 月 07 日 16:35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edit |
大爆炸後僅 12 億年,宇宙還相當年輕,科學家最近卻在這裡發現早期宇宙迄今最巨大噴流結構,跨越 20 萬光年,比當今銀河系還寬 2 倍。 繼續閱讀..
韋伯望遠鏡捕捉早期宇宙異常劇烈的超新星爆發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1 月 25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近期團隊利用韋伯太空望遠鏡,觀測到早期宇宙星系一顆質量約太陽 20 倍的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發,這是目前所知爆發時間最早、距離最遙遠的超新星之一。超新星編號為 AT 2023adsv,爆發於與宇宙誕生後約 20 億年,也就是距今約 114 億年前。此發現為研究早期宇宙恆星演化提供關鍵線索,與現今宇宙超新星比較,超新星 AT 2023adsv 爆發異常劇烈,這和早期宇宙第一代恆星的特性密切相關。 繼續閱讀..
韋伯望遠鏡發現早期宇宙大量「小紅點」,可能暗示古老黑洞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1 月 22 日 12:16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 edit |
韋伯望遠鏡開始執行科學任務後不久,便發現一類被稱為「小紅點」(LRD)的物體散布於早期宇宙,最近一群天文學家收集迄今最大的小紅點樣本,發現它們幾乎全存於大爆炸後 15 億年內,並表明許多小紅點可能是中心藏有超大質量黑洞的星系。 繼續閱讀..
早期宇宙第一批超新星爆發,使大量水散至星際物質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1 月 22 日 8:20 | 分類 天文 | edit |
水是生命基本物質之一,地球之所以能孕育生命,與有大量水密不可分。現在宇宙物質,氫由大霹靂產生,是宇宙最普遍元素,氧則在大質量恆星演化過程產生,水則是由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結合而成,結構簡單且穩定。天文學家認為,恆星死亡時釋放氧,讓氧和水在宇宙逐漸增加。然近期研究顯示,早期宇宙水含量可能比天文學家預估還多許多。 繼續閱讀..
韋伯望遠鏡發射三年,可能發現迄今最遙遠螺旋星系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1 月 02 日 17:50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 edit |
時光飛逝,韋伯太空望遠鏡發射至今已三年多,大幅擴展我們對遙遠宇宙天體的理解。最近,天文學家從韋伯望遠鏡數據挖出兩組旋臂極清晰的古老螺旋星系影像,其中一個似乎是迄今發現最遙遠的螺旋星系。 繼續閱讀..
早期宇宙的行星形成盤壽命更長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4 年 12 月 22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韋伯太空望遠鏡新數據挑戰對早期宇宙行星形成的理解,證實 20 多年前哈伯具爭議性的發現。2003 年哈伯發現一顆非常古老的恆星周圍有一顆巨大行星,這恆星幾乎和宇宙一樣老。這表示宇宙還非常年輕時就有行星形成,這些行星在年輕盤狀結構有足夠時間形成,且長得比木星還大。但那時恆星只含少量重元素,而重元素是構成行星的材料,所以當時巨大行星要如何形成? 繼續閱讀..
韋伯揭露銀河系誕生縮影:宇宙六億年時的「螢火之光」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4 年 12 月 19 日 10: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NASA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首次探測到一個宇宙大霹靂後約六億年的幼小星系,質量與銀河系同時期質量相當。這就像「回到過去」測量銀河系剛形成時質量。 繼續閱讀..
早期宇宙發現三個巨大「怪物」星系,質量與當今銀河系相當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4 年 11 月 15 日 14:44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 edit |
科學家對早期宇宙星系如何形成的認知正被重塑。隨著韋伯太空望遠鏡將目光投向遙遠宇宙,一組國際團隊發現大爆炸後僅十億年就出現三個質量驚人的星系,恆星數量與當今銀河系相當,直指這些星系增長速度比之前想像還快許多。 繼續閱讀..
發現早期宇宙最貪婪黑洞,進食速度超過理論極限 40 倍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4 年 11 月 05 日 13:39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 edit |
超大質量黑洞如何在大爆炸僅僅數億年後變得如此巨大?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宇宙學家,直到最近,韋伯太空望遠鏡與錢卓拉 X 射線天文台數據確認一個出現於大爆炸後 15 億年的超大質量黑洞,正以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吞噬物質,超過理論極限 40 倍以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