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名為 SGR 0501+4516 的磁星正在銀河系內遨遊,但它的起源似乎不如預測誕生於超新星爆炸,或許能提供快速電波爆發事件新線索。 繼續閱讀..
並非誕生自超新星爆炸,來路不明的磁星穿梭於銀河系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16 日 12:57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
並非誕生自超新星爆炸,來路不明的磁星穿梭於銀河系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16 日 12:57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 edit |
一顆名為 SGR 0501+4516 的磁星正在銀河系內遨遊,但它的起源似乎不如預測誕生於超新星爆炸,或許能提供快速電波爆發事件新線索。 繼續閱讀..
地球史上兩次物種大滅絕,可能與附近超新星爆炸息息相關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3 月 21 日 12:21 | 分類 環境科學 , 自然科學 | edit |
地球歷史存在「五大」大規模滅絕事件,但觸發條件尚不清楚,最近新研究指出,太陽系附近爆炸恆星引起的暴力超新星事件,可能與地球至少 2 次大規模滅絕事件有關。 繼續閱讀..
宇宙深處爆炸是新生或死亡?哈伯太空望遠鏡正在調查 |
作者 TechNews 編輯台|發布日期 2025 年 02 月 17 日 17:45 | 分類 天文 | edit |
哈伯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HST)近日拍攝到了一張令人驚嘆的螺旋星系 UGC 5460 的照片,為天文學家提供了研究超新星爆炸的寶貴機會。這個位於大熊星座、距離地球約 6,000 萬光年的星系,是兩顆近期超新星 SN 2011ht 和 SN 2015as 的所在地,成為哈伯太空望遠鏡重點觀測的目標。
哈伯拍攝到超新星 SN 2022aajn 的影像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2 月 08 日 21:30 | 分類 天文 | edit |
這張由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影像主角是一個位於雙子座,距離我們約 6 億光年的星系。在影像中央可以看到一個明亮的藍色小點,它就是超新星 SN 2022aajn。SN 2022aajn 大約發現於 2022 年 11 月,在發現後兩個月哈伯拍攝到這張照片。
銀河系外垂死紅超巨星,望遠鏡首次拍下特寫照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4 年 11 月 26 日 17:17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 edit |
巨大恆星在生命盡頭如何釋放氣體並逐漸變暗?16 萬光年外,一顆質量為太陽 2,000 倍的恆星正在消亡,現在甚大望遠鏡拍攝了該恆星極近距離特寫照,揭示恆星活動與周圍結構細節。 繼續閱讀..
韋伯望遠鏡驗證了哈伯常數的準確性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4 年 11 月 25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近年來,哈伯和韋伯太空望遠鏡讓我們對宇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並發現了許多驚人的事物,而其中一個重要的研究便是對哈伯常數的推導。最近的一篇論文宣稱韋伯太空望遠鏡驗證了哈伯太空望遠鏡之前的研究結果,準確測量了這個常數的數值。 繼續閱讀..
中研院團隊揭開超新星震波物理機制,增強超新星爆炸預測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4 年 11 月 20 日 15:29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edit |
利用高效能運算主機 Kawas 經過 2 年多密集計算,中研院天文所(ASIAA)博士生陳文翊、助研究員陳科榮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創建全球第一個二維多波段輻射流體模擬,揭示超新星震波閃光物理機制,能精確描述不同能量光子傳輸及對震波動力學的影響。 繼續閱讀..
罕見 Ic 型超新星終於確認主要成因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4 年 10 月 27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有種罕見超新星缺乏氫和氦,已知是許多金屬來源,但金屬源頭是從孤立大質量恆星拋棄外殼,還是由一顆較小伴星共同作用,始終未有定論。現在跨國天文團隊發現,Ic 型超新星前身恆星並非都是巨大的孤獨天體,反而常與伴星形成雙星系統,對爆炸結果有決定性作用。 繼續閱讀..
一類超新星爆炸,可能是新超鐵元素起源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4 年 08 月 29 日 16:09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 edit |
比鐵重的元素又稱「超鐵元素」,已知恆星內部能融合的最重元素只到鐵附近,更重元素來自更高溫、更高密度天體環境,比如發生於中子星合併期間的快中子捕獲過程。最近,科學家提出另一個合成超鐵元素的新機制,來自共同包層噴流超新星(CEJSNe)。 繼續閱讀..
韋伯望遠鏡為超新星科學開啟新視窗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4 年 06 月 17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韋伯太空望遠鏡憑著極高紅外線靈敏度,成為尋找遙遠超新星的理想選擇,幾乎所見之處都能發現遙遠的超新星。韋伯是辨識極其遙遠超新星的理想工具,因穿過宇宙的光線波長會拉長,稱為宇宙紅移,來自遠古超新星的可見光因此拉長,最終成為紅外線。團隊利用韋伯觀測早期宇宙的深度數據,發現比之前多十倍的遙遠超新星,是韋伯更廣泛調查遠古超新星的第一步。 繼續閱讀..
錢卓拉 X 射線太空望遠鏡公開著名超新星殘骸影片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4 年 05 月 04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NASA 錢卓拉 X 射線太空望遠鏡(Chandra X-ray Observatory)公布兩段有名超新星殘骸影片,分別是 M1 蟹狀星雲與仙后座 A(Cas A)。資料來自錢卓拉約 20 年內收集的 X 射線數據,展示兩顆銀河系大質量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炸後的殘骸及輻射後戲劇性變化。 繼續閱讀..
黃金、白金從哪來?史上最強伽馬射線暴產生更多謎團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4 年 04 月 16 日 9:15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 edit |
人類在 2022 年目睹有史以來最明亮太空爆炸,稱為 GRB 221009A 事件的伽馬射線暴距離地球超過 20 億光年,威力仍足以影響地球大氣層。天文學家現在進一步找到引起伽馬暴的超新星,卻未能在周圍找到任何重元素,留下新的天文迷團。 繼續閱讀..
肉眼可見的超新星殘骸,韋伯望遠鏡終於揭露隱藏其中的中子星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4 年 02 月 26 日 12:56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 edit |
過去 400 年首顆肉眼可見的超新星 SN 1987A,最近終於被韋伯太空望遠鏡發現其中心隱藏著中子星輻射最佳證據,為天文學家提供難得機會研究超新星演化。 繼續閱讀..
黑洞、中子星起源,首獲得超新星變緻密天體直接觀測證據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4 年 01 月 11 日 11:30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 edit |
黑洞、中子星是全宇宙密度最大的已知天體,迄今我們也掌握超新星形成黑洞或中子星大量線索,只可惜沒有直接觀測證據。直到最近天文學家分析超新星 SN 2022jli 事件後,首度獲得大質量恆星經歷超新星爆炸後與黑洞、中子星形成的直接關聯證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