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黑洞

黑洞研究出現重大突破!台灣積極參與國際合作不落人後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1 月 26 日 8:00 | 分類 天文

為了研究黑洞,全球科學家組成名為「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簡稱 EHT)的國際團隊,台灣也不落人後,全球觀測 M87 黑洞的 8 個望遠鏡中,台灣直接參與了其中 4 個望遠鏡的運作或建造,更有多達 40 到 60 位科學家參與其中,參與 EHT 團隊的中研院以及台師大 23 日對外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並細數台灣對黑洞研究的貢獻。

繼續閱讀..

韋伯望遠鏡發現早期宇宙大量「小紅點」,可能暗示古老黑洞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1 月 22 日 12:16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韋伯望遠鏡開始執行科學任務後不久,便發現一類被稱為「小紅點」(LRD)的物體散布於早期宇宙,最近一群天文學家收集迄今最大的小紅點樣本,發現它們幾乎全存於大爆炸後 15 億年內,並表明許多小紅點可能是中心藏有超大質量黑洞的星系。 繼續閱讀..

比白矮星輕的中子星可能存在,重力波天文台能找到它們

作者 |發布日期 2025 年 01 月 03 日 9:00 | 分類 天文

多數已知的中子星質量介於 1.4~2.0 個太陽質量,上限合理,因超過約兩個太陽質量,中子星會塌縮成為黑洞,下限也能理解,中子星之所以能抵抗引力塌縮,是靠中子的簡併壓力,白矮星則靠電子簡併壓力對抗重力。1930 年錢卓首次發現白矮星質量只能達到現在所稱「錢卓極限」(Chandrasekhar Limit),約 1.4 倍太陽質量。通常會認為中子星質量至少要達這個值,否則就會停在白矮星階段,但這不完全正確。 繼續閱讀..

黑洞新面貌!天文學家揭開「冕」的神祕面紗

作者 |發布日期 2024 年 11 月 25 日 22:30 | 分類 天文

如果有幸觀賞過日全食,必定對月球周圍那耀眼的光環印象深刻。這光環稱為「日冕」,是太陽的外層大氣。儘管密度稀薄到在地球可視為真空,但日冕溫度高達攝氏百萬度,因此日全食期間清晰可見。根據黑洞動力學,黑洞也應擁有類似日冕,但通常極難觀測,如今《天文物理學期刊》研究成功捕捉到這神祕區域的訊號。 繼續閱讀..

黑洞噴流某種機制加成,附近更容易引發恆星爆炸

作者 |發布日期 2024 年 09 月 30 日 16:27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黑洞附近電磁環境強烈,能將粒子加到極快速度,並將被加速粒子透過噴流向外推出星系,可能影響星系周遭所有鄰近區域,但最近,科學家發現噴流在宿主星系內部做了些奇怪事情。針對 M87 星系的新研究表明,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噴流附近,新星爆炸事件似乎以異常高的頻率發生。 繼續閱讀..

黑洞「餓死」宿主星系,抑制新恆星產生?

作者 |發布日期 2024 年 09 月 22 日 0:00 | 分類 天文

近期研究團隊使用韋伯太空望遠鏡,詳細觀測了一個在宇宙誕生後約 20 億年,總質量約為太陽 2,000 億倍,大小與銀河系相當的極早期星系 GS-10578。就像多數的大型星系一樣,星系 GS-10578 在核心內擁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但研究團隊發現,這個星系大部分恆星約在 125 至 115 億年前誕生,之後就不再形成新恆星,代表此星系已經「死亡」。

繼續閱讀..

早期星系沒有想像那麼大

作者 |發布日期 2024 年 09 月 08 日 0:00 | 分類 天文

天文學家首次透過韋伯太空望遠鏡觀測早期宇宙星系時,本以為會發現小型星系,卻出乎意料看到壯碩星系。天文學家發現這些星系亮度比預期更高,如果光全來自恆星,將需要極短時間形成大量恆星,是現有宇宙形成與演化理論無法解釋。學者推測,代表解釋宇宙組成及大霹靂以來演化的標準宇宙學模型可能有問題。 繼續閱讀..

倒楣恆星定期供餵物質,科學家成功計算黑洞進食日曆

作者 |發布日期 2024 年 08 月 21 日 13:05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一對恆星在路過黑洞後,其中一顆被完全吞噬,另一顆雖然僥倖逃脫,但軌道改成繞黑洞運行,並週期性被後者吃掉一部分物質。現在,天文學家除了正確預測該黑洞何時吃掉恆星部分物質,還計算出它的下一頓恆星進食時間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