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C 手機趁勢爆發,可能將改變產業現況?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4 年 11 月 06 日 15:00 | 分類 Apple , 電子商務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NFC 手機趁勢爆發,可能將改變產業現況?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也就是近距離無線通訊,是由恩智浦半導體公司(NXP Semiconductors)和 SONY 在 2002 年共同發明的無線技術。這項技術誕生多年,不管是硬體或相關解決方案已非常成熟。NFC 技術由非接觸式射頻識別(RFID)及互聯互通技術整合演變而來,在單一晶片上整合感應式讀卡機、感應式卡片和點對點功能,具有雙向連接和辨識的特點,能在短距離內與相容設備進行識別和資料交換。

隨著行動支付興起,因 NFC 提供方便、快捷的連結及具有可加密的安全性,逐漸成為近距離支付的標準解決方案。根據國際市場研究機構 IHS 的資料表示,預計從 2013 年到 2018 年底,全球 NFC 手機出貨量將增加 325%,預估將達到 12 億隻。

490063(Source:IDC

NFC 最早進入商用階段的地區為美國和歐洲。2010 年 Google 將 NFC 協定加入 Android 系統中,並與美國電信商 Sprint 合作推出 Google wallet;在歐洲,包括 Vodafone 在內的電信商很早就在德國、法國進行測試,且波蘭、義大利等地的手機支付都已開始執行。而亞洲地區發展較快是日本和韓國,其中尤以韓國最為快速,從電信商到手機廠商的共同發展,使得 NFC 在韓國非常普及。

NFC 02

NFC 生態系統日趨成熟

至於正在興起的中國來說,2012 年中國移動與中國銀聯達成協議,將 NFC 產業資料傳輸頻段統一為 13.56MHz,清除 NFC 在中國全面普及的障礙。除了電信商外,中國銀聯亦大力推廣 NFC,截至 2014 年第一季為止,全中國可支援晶片金融卡和 NFC 手機支付的終端裝置有近 300 萬台。而銀聯也正加速進行 POS 機升級,使其支援「閃付」功能,而一般也相信,中國的加入使用也迫使蘋果不得不採用 NFC 做為 Apple Pay 的方案,因為少了 NFC 勢將難以進入中國市場。

在 NFC 應用中,最重要的硬體要求就是安全元件(Secure Element,SE)的選擇。因為卡片資料不會存在手機處理器的 NAND Flash中,而是儲存在安全元件模組中,同時還有一些硬體的輔助處理器,執行銀行加密演算法,由此可見 NFC 的高度安全通訊,證明 NFC 非常適合用於行動支付。

 

iPhone 6 內建 NFC 功能,勢將改變產業現況

隨著 NFC 生態系統逐漸成熟,NFC 在智慧型手機中的滲透率越來越高。隨著 iPhone 6 搭載 NFC 功能,相信以蘋果的品牌號召力,將吸引各家手機廠商加入 NFC 陣營,帶動 NFC 市場爆發性成長。由於蘋果 iTunes 擁有 6 億的使用者資料庫已經與信用卡帳戶綁定,且蘋果正與信用卡公司如 VISA、萬事達和美國運通建立更緊密關係,全面進軍行動支付市場。蘋果目前已擁有包括 iBeacon 定位服務、NFC 支付工具、指紋識別、APP 營運平台以及使用者帳戶在內的完整支付系統。在蘋果佈局計畫之下,這些支付技術最終將得以完整串連。

以中國市場為例,包括 OPPO、中興、華為等中國手機品牌都開始使用或準備使用 NFC 技術。其中,OPPO 早在 2012 年就在 Find 5 中使用 NFC 功能。在今年 2 月 OPPO 在成都推出「天府通」功能,OPPO 的使用者可透過手機,在公車、捷運、便利商店、電影院、加油站、停車場等地,輕鬆消費;今年 6 月 18 日,OPPO 更聯合支付寶及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起「未來公車」計畫,從 35 個主要城市開始,民眾可利用手機支付各種日常開銷。

預計 2014 年底,不僅市面上主流 NFC 功能手機多數都將可以使用外,可使用行動支付的城市也將達到 60 個之多。支付寶的加入對整個產業影響非常巨大,因為它們具有創新性,和電信商及銀聯相比,也更注重使用者體驗,此外,NFC 也是串連線上線下服務的重要支援技術。除支付寶外,騰訊也正積極發展 NFC 業務。根據了解,手機 QQ 目前已推出可將 NFC 手機作為讀卡機使用的功能,可用來讀取公車卡資訊,也可直接用公車卡進行網路支付。

NFC 03

NFC 晶片競爭關鍵取決於相容性

NFC 市場的迅速發展帶動 NFC 晶片需求,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ABI Research 預期,2016 年 NFC 晶片出貨量將達 15 億顆。由於 NFC 應用具有許多跨產業的特性,如何具有更好相容性,讓用戶在不同使用環境下都能有良好使用者體驗,是 NFC 晶片供應商面臨的重要挑戰。

(資料提供:NX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