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行動支付(一):對支付寶的看法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6 年 05 月 01 日 12:00 | 分類 支付方案 , 網路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線上行動支付(一):對支付寶的看法


最近這幾年,支付寶、微信支付這些原生於中國的線上和行動支付應用很熱門,在台灣也引起很多討論:在金融政策相對保守的台灣,是否應該直接引進支付寶或是發展類似支付寶的支付工具?我一向認為:「科技始於人性,應用基於環境」;什麼樣的籠子,就養什麼樣的鳥。在規劃台灣的線上和行動支付環境和政策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不同支付技術和應用與本地環境和需求是否契合。

不少人把支付寶和「第三方支付」畫上等號,尤其是在詹宏志針對台灣第三方支付應用的瓶頸向金管會叫陣以後,大家就把線上和 O2O 的行動支付都簡化成第三方支付。線上支付服務並不只有第三方支付這一種,而支付寶對用戶提供的服務也不僅只是第三方支付而已。

最基本的支付行為就是消費者付錢給商店以取得貨物。當雙方不想(或無法)用現金交易的時候,銀行所提供的支付工具(轉帳、支票、信用卡等)就派上用場。這個狀況下,銀行不就是交易的「第三方」嗎?為什麼銀行不被稱為「第三方支付」服務商?那是因為「第三方支付」服務的定義要比銀行業務多出那麼一點點,它原始的意義是在保障銀貨兩訖:保證商店能收到錢、消費者能收到商品。這在實體商店的交易中發生得很自然,但在彼此雙方見不到面,也沒有信任感的網路交易裡頭就不一樣了。當付款和收貨發生在不同時空的時候,有一個大家信任的中間商來保障交易安全,可以讓消費者安心付錢、商店放心出貨。第三方支付可以算是促進網路交易發展的推手。

第三方支付不是什麼新玩意兒,台灣早在 1990 年代就已經實現了「線下」的第三方支付服務概念,就是房地產仲介公司所提供的買賣保證專戶。房地產仲介提供一個第三方的銀行專戶,購屋者先把錢匯到專戶,賣屋者得到仲介公司的付款保證,所以願意先簽約後收款。交屋後,購屋者確認房產無誤,仲介公司才扣除佣金並把購屋款轉付給賣家,這就是第三方支付的基本原理。

第三方支付服務的價值在於填補交易雙方的信任缺口,促成交易完成。這種服務在交易雙方越不信任、交易風險越高的地方越有價值。

銀行為什麼不直接提供這種線上的支付保證服務呢?主要是因為銀行對商店的風險管理相對保守,這不只在台灣如此,其他國家亦如是。我們常說銀行是雨天收傘的現實行業:對於資金寬鬆的公司放款很大方,對於資金緊缺的公司很緊縮。三教九流都可以從事交易的網路,不是銀行業願意奮不顧身投入的世界。拿銀行的信用卡收單業務來說,凡是營業額小、不太賺錢的商店,銀行是不願意收為特約商店的。舉個例子,要成為中國信託銀行的網路特約商店的條件是:「實收資本額 500 萬以上或實收資本額 20 萬以上且成立時間超過半年,近兩期 401 報表淨利需大於零且其近四個月平均營業額需達 30 萬元(含)以上」。比較一下淘寶的網路商戶結構,有 94% 的淘寶商店年營業額在 24 萬人民幣以下,也就是每月營業額低於 10 萬台幣,更不用說這些個體戶大概都沒有營業登記。這種微型商店必然被銀行拒之千里,只有不怕死的第三方支付服務商才願意把它們納入門下。

 

錢轉越久支付寶賺越多

第三支付服務承擔比銀行更高的風險,照理也應該賺取較高的利潤。利潤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交易的手續費,二是在手中過水的資金利息。第一種的交易手續費如果太高,商店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相對地降低交易雙方使用這個服務的意願,所以這部分不能高得太明顯。支付寶為了推廣用戶,使用支付寶 App 轉帳交易免費。若是使用電腦,在一定的金額以內免費,而收費的部分也僅收取 0.1-0.5%。比之於中國銀聯的信用卡收單手續費率 0.8-1.6%,支付寶提供非常低廉的交易工具,那麼它肯定得從第二個利潤來源多賺點回來。

第二種利潤來自於沉澱資金的利息收入,也就是把從消費者收到的錢留在手上轉轉再付給商家,錢待在手上越久賺的利息越多。在銀行利率相對比較高的中國,這所謂「沉澱資金」的利息收益很可觀。目前中國銀行的定期存款利率在 1.5% 到 2.75%,支付寶這麼大的資金或許可以談到 4% 至 5% 的存款利率。只要能夠維持長期和穩定的交易量,就能夠在銀行定存一大筆金額,那麼單靠利息收入就很補了。目前支付寶每日交易額已超過 100 億,因為商戶不會當日提現,所以每日沉澱資金據估計有 300 億人民幣。依據中國央行的規定,支付寶可以享有沉澱資金利息收益的 90%(另外 10% 為風險準備金),按 5% 的利率計算,每年單靠沉澱資金的利息收入就有穩定的 13.5 億人民幣。

因此,第三方支付服務公司的最大業務目標就是讓消費者盡量多放點錢在他們家,另一方面延遲商家把錢取走的時間點。要達成這個目的,支付寶很自然地開發出各種超越第三方支付的應用,延長資金留在手上的時間。服務範圍也逐漸從線上的 C2B 支付擴展到線上線下相結合 O2O 實體支付,C2C 的手機紅包轉帳,甚至跨越到「餘額寶」的基金投信業務。目的都是讓你在真正交易之前就讓錢提早進場,等到真正交易之後,又讓商家繼續把錢留在莊家,不會買單退場。只要支付寶的用戶越多越廣,交易就可以在用戶之間流轉,錢在口袋裡轉得越久,支付寶就賺得越多。

透過這些衍生服務,支付寶已經不是純粹的第三支付供應商,他是一家錢莊,透過手機發行由阿里巴巴(四十大盜?)背書的銀票,操作著金融付款業務,還不受傳統銀行法規限制。這樣的支付寶模式能跨得出中國這個鳥籠子嗎?

答案有一半是肯定的,但並不是因為它的應用模式適合其他國家,而是因為已經有太多中國遊客想在國外使用支付寶,促使其他國家的商店(尤其是周邊國家)必須認真地把它當作一種可接受的支付工具,這就像銀聯卡已經被很多國家商店接受一樣,商店收銀聯卡但是當地人民並不申請使用銀聯卡。

在中國,人們顯然對支付寶相當信任,除了有著對馬雲成功故事的神化效應外,一般人相信中國政府和銀行在背後是支持支付寶的,相信這個錢莊不會倒。中國人是勤於儲蓄的民族,錢存在銀行還得提出來用,還得忍受銀行作業的繁瑣耗時。把錢轉到支付寶、在支付寶的世界裡運用,真的方便又迅速。至於支付寶是否真能讓消費者得到銀貨兩訖的保障,也不再是最重要了。畢竟,當馬雲認為在淘寶上花 25 元買到假的勞力士錶是一件正常交易時,第三方支付服務的原始價值就越來越不明顯,反而是簡單易用的支付介面和前端的服務模式更顯重要。支付寶在交易功能面填補了銀行對消費者和微型商戶服務的不足,甚至取代了銀行的地位。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好用的電子支付一定得像支付寶這樣的錢莊來提供嗎?微型商店非靠第三方支付才能存在嗎?這才是台灣新政府在規劃電子支付政策時要先思考的問題。

 

簡化易用的支付服務是殺手級應用

支付寶的營運模式在歐美國家不容易成功。歐美用戶儲蓄習慣不大,要他們把錢存在一家不是銀行的私人公司,需要相當大的信賴感。這也是為什麼 Paypal 的用戶都是用信用卡系統直接交易,而不願先把錢圈存到 Paypal 帳戶後再逐一付款。所以 Paypal 並沒有多少沉澱資金的收益。另外,支付寶的衍生服務遊走在法律灰色地帶, 這些業務或有洗錢的疑慮或有干擾金融管理的可能,這都降低它在其他國家成功的可能性。

舉個例子來說,支付寶用戶不需身分認證就可以執行每筆 1 萬元人民幣的轉帳,這明顯踩到各國洗錢防制的紅線。再者,支付寶發行這麼大規模的私人銀票,卻不像銀行需要足夠的發行準備金。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規定,支付機構的實繳貨幣資本與客戶備付金日均餘額的比例,不得低於 10%。客戶備付金即為沉澱資金。假設以 300 億元沉澱資金計,註冊資本就得相應補足至 30 億元,但支付寶經幾次增資後的註冊資本才 5 億元左右。如果要補足資本,至少得投入兩年的利息營收。可見支付寶是在中國金融監管單位閉著眼睛的狀況下壯大,這樣的經營模式在銀行監管嚴謹的國家大概逃不過稽核法規。另一方面,如果類似支付寶的服務廠商要達到的金融監管法規的要求,營運成本會大幅增加,將本求利下,這生意就少人想做了。

支付寶雖然是在阿里巴巴的陣營,但是並不包含在阿里巴巴上市籌資的範圍,只是一家私營的非上市公司。為了籌集更多的銀彈,支付寶推出「餘額寶」吸引用戶把錢存到他的口袋裡,並收購了一家小型基金管理公司「天弘基金」進行操盤。大部分支付寶用戶對餘額寶的設想是一個穩賺不賠的儲蓄工具,也因此餘額寶也不敢進行風險性太高的投資,它剛開始對用戶的利潤率設定高達 6%,投資收益絕大部分來自各銀行的協議存款利息以及在貨幣市場中所賺取的利差。當人民銀行調降利率時,就直接砍傷餘額寶的存款獲利。餘額寶開通 3 年,獲利率就已經從 6% 降低到 3%。

從國家整體經濟來看,大量的銀行存戶把他們的銀行存款移動到支付寶之後,銀行原本只需付給存戶活期 0.5% 或是定存最高 2.5% 利息,現在卻擴大到協議利息的 5%,但實質上可運用的資本卻沒變多,存戶的錢仍然是放在銀行,只是集中到一個享有較高利息的帳戶罷了。這些被集中起來的資本沒有實際投入在增加社會的實質生產力,以錢滾錢的投資對於整個國家的資本運用不見得是件好事。

上面所述及的金融管理問題都是把支付寶複製到其他國家的障礙。離開了中國的環境,支付寶並不是最佳解。但是支付寶至少證明了一件事:簡化易用的支付服務的確是一項殺手級的應用。撇開它的商業模式不談,支付寶的客戶端應用的確打中了消費者和微型商店的需求面,這也是台灣的線上行動支付最欠缺的一塊。

依據正常的邏輯,交易系統越扁平化交易成本越低,多一個第三方支付服務只會增加交易成本。如果在個人信用制度嚴謹、消費者保護法規完善的環境下,直接提升銀行的電子作業功能,讓銀行傳統工具和行動支付相結合,那麼第三方支付服務就可以被忽略,用戶和商店就能夠直接交易且省掉第三方的服務成本。

跳出坐井觀天的視野,這世界上不只有中國有創新的支付應用,還有許多不同的系統和工具在世界各地發展和使用中,可惜的是台灣在過去幾年只把目光聚焦在中國,忘了擁抱全世界。瑞典就是支付應用蓬勃發展的國家,近幾年在瑞典開發的支付應用和服務已經是歐洲的佼佼者,不但觀念創新,在市場上也很成功。詳情則待下回分解。

延伸閲讀:

(本文由 冷冽的烏托邦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