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太陽系僅 20 光年的恆星周圍,天文學家確認一個可能適居的世界 HD 20794 d,質量約地球六倍,繞一顆類太陽恆星運行,並有液態水存在的適居帶,儘管某些特性使其孕育生命仍存疑,但這項發現令人振奮,代表未來太空任務或許有機會直接拍攝它的影像。 繼續閱讀..
天文學家找到可能支持生命的行星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2 月 22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天文學家找到可能支持生命的行星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2 月 22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距太陽系僅 20 光年的恆星周圍,天文學家確認一個可能適居的世界 HD 20794 d,質量約地球六倍,繞一顆類太陽恆星運行,並有液態水存在的適居帶,儘管某些特性使其孕育生命仍存疑,但這項發現令人振奮,代表未來太空任務或許有機會直接拍攝它的影像。 繼續閱讀..
中國天問二號探測器運抵發射場,目標地球準衛星採樣返回、遙測彗星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2 月 21 日 16:29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 edit |
結合近地小行星採樣與彗星伴飛任務的中國天問二號探測器,20 日運抵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預計今年上半年發射。 繼續閱讀..
已沒有更多用途,馬斯克建議國際太空站兩年內脫離軌道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2 月 21 日 13:30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 edit |
表定 2031 年除役還不夠快,SpaceX 執行長馬斯克今日突於社群發文「建議」NASA,應兩年內讓國際太空站脫離軌道,專注火星任務。 繼續閱讀..
提取月球資源製造一趟火箭燃料,得耗時超過兩年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2 月 20 日 13:34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 edit |
人類在太陽系各處留下足跡前得準備大量火箭燃料,其中一種方法是考慮月球塵埃,不過最近科學家計算利用月塵製造火箭燃料的能源需求,發現大概需兩年才能為一次火箭飛行生產足夠燃料,過程還需消耗大量電力。 繼續閱讀..
韋伯望遠鏡發現銀河中心黑洞正狂歡,每天釋放數個大小型耀斑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2 月 19 日 16:36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 edit |
銀河系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 A* 似乎正在表演一場持久的燈光秀!近日,天文學家利用韋伯太空望遠鏡觀察到人馬座 A* 吸積盤不斷釋放或大或小的耀斑,這項發現能幫助我們更了解黑洞本質及銀河系的動態演變。 繼續閱讀..
首度 3D 建模下寶石雨的系外行星大氣,像科幻天體吹颳破紀錄狂風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2 月 19 日 12:49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 edit |
Wasp-121b 絕對是最瘋狂、極端的系外行星之一。過去研究已知這顆系外行星大氣地覆蓋濃密金屬雲,並且背陽面下著液態紅寶石、藍寶石雨,現在科學家進一步對其大氣進行 3D 建模,發現 Wasp-121b 行星風速還打破最快紀錄,呈現與太陽系任何天體都不同的氣候。 繼續閱讀..
埋於深海的巨型望遠鏡,探測到有史以來最高能量宇宙微中子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2 月 18 日 16:24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 edit |
不太與一般物質互動的微中子就像幽靈,即使使用最先進技術也幾乎看不到,不過最近位於地中海底的 KM3NET 望遠鏡檢測到有史以來最高能量宇宙微中子,儘管確切起源仍未知,但為理解宇宙極端能量現象、宇宙射線提供了新觀點。 繼續閱讀..
撞擊地球還是月球?小行星 2024 YR4 的命運備受關注 |
作者 TechNews 編輯台|發布日期 2025 年 02 月 18 日 12:30 | 分類 天文 | edit |
科學家對於小行星 2024 YR4 表示密切關注,雖然它在 2032 年撞擊地球的可能性僅為 2.3%,但其潛在影響不可忽視。同時,最新報告顯示,這顆直徑約 180 英尺(約 55 米)的小行星也有 0.3% 的可能性撞上月球,並帶來壯觀的爆炸。 繼續閱讀..
鳳凰座星系團冷氣體之謎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2 月 17 日 22:28 | 分類 天文 | edit |
鳳凰座星系團(Phoenix Cluster)是由眾多星系組成、受重力束縛的龐大結構,距地球約 58 億光年,核心為質量約百億倍太陽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卻仍保持極高的恆星形成速率,與典型星系團不同,長期讓天文學家困惑。一般而言,其他星系團,核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會釋放高能粒子與輻射,阻止氣體冷卻到足以形成恆星的溫度。然以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觀測,科學家終於解開為何這個巨型星系團能以如此高速率形成恆星的謎團。 繼續閱讀..
宇宙深處爆炸是新生或死亡?哈伯太空望遠鏡正在調查 |
作者 TechNews 編輯台|發布日期 2025 年 02 月 17 日 17:45 | 分類 天文 | edit |
哈伯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HST)近日拍攝到了一張令人驚嘆的螺旋星系 UGC 5460 的照片,為天文學家提供了研究超新星爆炸的寶貴機會。這個位於大熊星座、距離地球約 6,000 萬光年的星系,是兩顆近期超新星 SN 2011ht 和 SN 2015as 的所在地,成為哈伯太空望遠鏡重點觀測的目標。
天衛一裂谷發現地下海洋線索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2 月 17 日 9:30 | 分類 天文 | edit |
天文學家認為,太陽系天體隱藏的液態海洋數量可能遠超過預測。到目前學者認為木星、土星、天王星與海王星多顆衛星可能蘊藏著厚冰質地殼封存的地下海洋,而佈滿天衛一表面的深裂谷中,可能藏著顯示內部構造祕密的地質特徵,也讓天文學家研究這些深藏的水體。 繼續閱讀..
錢卓拉拍攝到蜘蛛星雲最新的 X 射線影像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2 月 16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錢卓拉 X 射線觀測衛星(Chandra X-ray Observatory)拍攝到蜘蛛星雲(Tarantula Nebula)目前最深度的 X 射線影像,讓我們更了解恆星的誕生和發展。蜘蛛星雲位於南天的劍魚座,距離地球約 17 萬光年。這個星雲也被稱為 NGC 2070 或 30 Doradus,是大麥哲倫星系(Large Magellanic Cloud)的一部分,也是本星系群中最重要且大規模的恆星形成區。在它的核心有一個特別豐富的年輕星團 R136,包含了已知質量最大的恆星。恆星風和超新星將蛛狀星雲雕刻成令人驚嘆的弧形、柱狀和氣泡。 繼續閱讀..
半人馬座物質已經到訪太陽系 |
作者 台北 天文館|發布日期 2025 年 02 月 15 日 0:00 | 分類 天文 | edit |
2017 年和 2019 年,兩顆星際天體 Oumuamua 和彗星 Borisov 的出現,掀起了天文學界對星際物質的極大興趣。這些天體從何而來?它們的來源是什麼?雖然它們快速離開未能讓科學家詳細研究,但它們揭示了一個重要事實:銀河系內的天體並非靜止不動,而是持續在星際空間中穿梭。我們的太陽系或許並不孤立,來自鄰近恆星的物質可能正悄悄進入我們的後院。 繼續閱讀..
發現宇宙高能瞬態爆炸事件,來自已「死亡」的星系邊緣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2 月 14 日 16:50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 航太科技 | edit |
快速電波爆發是宇宙一種瞬態電波脈衝,能在一瞬間釋放太陽運轉 3 天釋放的總能量,過去模型相信此類事件來自年輕天體或磁場極強大的磁星。然而前陣子,天文學家發現一個 FRB 訊號竟從「已死亡」的星系邊緣發出,懷疑爆發來自一群古老恆星,顛覆其起源理論。 繼續閱讀..
身為太陽系最近鄰居,南門二系統有些粒子可能混進太陽系 |
作者 Emma stein|發布日期 2025 年 02 月 13 日 16:41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 edit |
前幾年,星際天體(ISO)斥候星、2I/鮑里索夫彗星闖入太陽系引起強烈關注,但太陽系並非只有遠方朋友,事實上,我們的鄰居「南門二」系統可能有些材料已悄悄混進太陽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