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股走出寒窯,中、美、日聯手加持全球太陽能產業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5 年 12 月 05 日 0:00 | 分類 太陽能 , 電池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概念股走出寒窯,中、美、日聯手加持全球太陽能產業


受到中、美、日需求大增刺激,全球太陽能產業景氣已經由谷底回升, 台股的太陽能族群今年第三季紛紛轉虧為盈,股價也出現強勁反彈,到底這是長線走多訊號,還是曇花一現?

已經連衰 3 年的太陽能產業,由於中、美、日三大市場的需求強勁,從今年下半年以來,太陽能電池的平均價格逐步上揚,使得以太陽能電池為製造主流的台股太陽能族群,今年第三季紛紛轉虧為盈,股價也由谷底回升,頗有否極泰來的味道。

 

景氣否極泰來  股價急回升

從 2011 年以來,由於市場嚴重供過於求,太陽能產業從上游的矽晶材料、矽晶圓、晶片,中游的電池、模組,到下游的設備、系統等廠商,都慘遭波及,因此,包括中國的模組大廠、台灣的電池大廠都陷入虧損狀態,其中由上市公司榮化轉投資的多晶矽製造廠福聚太陽能,還因虧損累累而宣告破產;至於還能夠維持獲利的矽晶圓、晶片廠,主要都是靠景氣不錯的半導體產業加持。因此,整體來看,太陽能產業近 3 年來算是在度小月,尤其是去年下半年美國採取雙反(反傾銷、反補貼)政策,更是讓太陽能產業風聲鶴唳。

然而隨著中、美、日太陽能裝置容量的大幅成長,加上全球太陽能大廠擴廠的腳步放緩,市場的供需出現逆轉,這從今年下半年太陽能電池的平均價格逐步上揚即可看出端倪。尤其是中國國家能源局在 10 月間,將今年太陽能裝置容量由原本的 17.8GW 大幅提高至 23.1GW,以及將至 2020 年的總裝置容量目標由 100GW 提高至 150GW 之後;知名市調機構 IHS 也將今、明 2 年全球的太陽能裝置容量目標分別提高至 58.7GW 及 65.5GW,並且預估至 2019 年全球總裝置容量將達 498GW(較 2014 年成長達 177%),讓太陽能產業的營運前景出現一線曙光。

太陽能產業的營運曙光乍現,也可從全球最大太陽能模組廠天合光能(Trina Solar,該公司的 ADS 已經在紐約證交所掛牌)的營收及獲利看出端倪。曾經在 2011 至 2013 年連續虧損 3 年的天合光能,去年開始轉虧為盈,全年稅後純益達 5,933.77 萬美元,今年上半年的營收及獲利持續大幅成長,其中營收年增率達 39.18%,上半年的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 15.44% 提高至 20.02%,使得稅後純益由去年同期的 1,072.8 萬美元增加至 4,091.1 萬美元;顯示全球太陽能產業的復甦態勢明顯。

Taiwan Solar_wealth1204

核心市場轉移  亞洲漸崛起

國內最大太陽能電池製造廠新日光也指出,目前市場需求暢旺,太陽能電池平均價格可望持續逐步上揚,後市樂觀,預期第四季的營運表現將更為好轉。新日光今年第三季雖然因遷廠東南亞的費用及提列金融性資產減損暨各項準備,稅後仍淨損 3.71 億元,每股虧損 0.42 元,但受惠於太陽能電池報價進入第三季後,呈現持續溫和上漲的趨勢,第三季的毛利率已由負 3.32% 轉為正 5%。

至於茂迪、昇陽科、昱晶及太極等電池廠,今年第三季的獲利也都明顯好轉,其中由上櫃公司廣運機械轉投資的太極,第三季單季的 EPS(每股稅後純益)達 0.41 元,表現更是優於同業。至於生產太陽能導電漿的碩禾,第三季單季的 EPS 高達 15.25 元,使得前三季 EPS 達 27.73 元,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的 24.54 元,獲利能力傲視其他太陽能族群。

過去全球太陽能產業是由歐洲市場主導,近年來隨著德國、義大利等國家政府的補貼減少之後,歐洲市場的需求不增反減,但因美國、中國及日本的需求明顯成長,使得全球太陽能核心市場由歐洲轉向亞洲。其中年度裝置容量已躍升全球第一大的中國,預計至 2020 年的總裝置容量將達 150GW;日本太陽能光電協會(JPEA)也將日本至 2020 年及 2030 年的總裝置容量分別提高至 65.7GW 及 100GW。

此外,包括中亞的印度、東南亞的泰國、菲律賓,以及東北亞的南韓等亞洲新興國家,近年來也逐漸重視太陽光電。其中目前累積裝置容量才剛跨過 4GW 門檻的印度,預估 2015 年可新增裝置容量 2.5GW,並計劃在 2022 年達到總裝置容量 100GW 的目標。因此,未來全球的太陽能裝置容量將會逐年成長,對太陽能相關產品的潛在需求很大。

若以台灣的太陽能產業來看,主要是布局在中游電池片(其中大約 9 成是以矽晶為材料)領域,目前的產能約佔全球的 2 成,僅次於中國;至於矽晶圓、矽晶片的產能大約佔全球 1 成;但是台灣在矽晶材料及模組領域的產業規模都遠小於中國,尤其是在福聚太陽能宣告破產後,台灣在矽材方面已無法和中國匹敵,至於模組產品的全球市佔也不到 5%,兩者的產業地位都遠不及國內的電池片業者,這也是國內太陽能產業未來發展的瓶頸所在。

2015-2019_wealth1204

不過,近年來台灣電池片業者如新日光、茂迪、昱晶及昇陽科等為了尋找產品的出海口,均積極進行中下游產業鏈的整合,例如去年電池片出貨量達 2.16GW 的新日光,為了增加電池片及模組的出海口,透過子公司永旺能源公司(太陽能系統整合公司)在美國、英國、日本及台灣等全球各地拓展系統及電廠業務,其中在美國印地安那波利斯機場安裝的太陽能電廠,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場太陽能電廠,更是具有指標性意義。

由於看準太陽能產業的發展潛力,國內許多上市櫃公司,近年來也積極卡位,其中新日光的最大股東台達電,所提供可以和太陽能模組搭配應用的市電併聯型各式太陽能逆變器,就極具市場競爭力。其他如利基型電源供應器廠博大,已開始供應太陽能相關工業用電源供應器;利基型連接器廠信邦,也開始切入風能及太陽能相關應用的連接器領域。

(全文未完,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