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前先學會互相尊重,談談福特與 Argo AI 的融合之路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8 年 08 月 29 日 8:30 | 分類 人力資源 , 汽車科技 , 職場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造車前先學會互相尊重,談談福特與 Argo AI 的融合之路


人們都說來自底特律和矽谷的工程師是水與火無法相容,但如果硬把他們湊在一起呢?這兩個完全不同的「物種」一起開發自駕車會是怎樣的場景,他們能成功嗎?

這確實是個問題,畢竟在現實世界,你無法讓人工智慧專家做車鈑金,也無法讓汽車工程師抓電腦系統的 Bug

不過,在老牌巨頭福特,這種跨界合作已成工作日常,因福特要與軟體夥伴 Argo AI 合作開發自駕車,而且,他們的時間不多了(福特計劃 2021 年部署自駕車)。

本週,Argo AI CEO Bryan Salesky 和福特自駕車開發首席專案工程師 Chris Brewer 一同接受 Automotive News 採訪,從現場氣氛來看,雙方跨界合作還挺順利的,Argo AI 的高科技已與福特的車輛開發經驗擦出了火花。

在他們看來,雙方要合作開發一款高利用率的自駕車且保證獲利,就必須互相尊重。

「雖然聽起來好像 Argo 產品裝在車上需要特殊方法」,38 歲的 Salesky 說,「不過,這與車廠主管工程師在聲音雜訊、振動和耐久性做的 100 個權衡方案也沒什麼不同。這些工作都是日常。」

與某些公司直接將自動駕駛技術「焊死」在現有車輛不同,Salesky 偏愛「更自然」的方式。他手下的機器人專家直接參與福特首款自駕車開發,也就是說,這輛車的每個螺絲釘都融入 Argo 的智慧。

57 歲的 Brewer 也見識到自駕車開發時的特殊挑戰。在這位傳統汽車工業的老兵看來,如何讓福特冗長的傳統車輛開發週期與 Argo 快速更新的感測器、電腦和軟體技術步調一致是最大的挑戰,想實現這目標,雙方必須開口交流。

「其實每天因步調配合問題進行的討論都相當有趣。」Brewer 說。「Bryan 會說,『我們還得花點時間解決系統問題』,這時福特就需要想辦法為 Argo 爭取時間。」

雙方都認為,兩家公司合作的關鍵在於避免讓工程師陷入自己不熟悉的領域。

「我們先秉持一個原則,那就是不相互指責和踢皮球。」Brewer 說。「就是這層半透膜將福特和 Argo 連起來,這也是我們將產品推向市場和未來大規模部署的基礎。」

這種合作方式也給 Salesky 前所未有的空間,Argo 得以在車輛設計階段施展才華。

「交流時我會說,『我覺得如果能稍微改一下外形,這個計畫的成本就能降低些。』得到同意之後我就能拿掉一個感測器,然後換成更具性價比的方案。這樣的溝通非常有效。」Salesky 說。

與此同時,Brewer 還得考慮類似處理器體積、熱量和功耗的問題,畢竟 Salesky AI 需要算力驅動。此外,如何在車內埋線以傳送大量的資料也是個問題。這些挑戰也讓自動駕駛成了福特內部的超級磁鐵,吸引愛挑戰的天才工程師貢獻才華。Brewer 說。

Salesky 認為,高科技公司和汽車廠商間截然不同的文化可能也會帶來衝突。

「在大型科技公司,每當要妥協時,總是會偏向某功能。」他說。「那麼,我們能提供軟體工程師足夠的算力嗎?」

「現實是,大家對算力的需求無止境,但在做車時你卻必須了解,不斷提升效能同時,成本、耐久性和可靠性等問題也無法忽視。」Salesky 解釋。

Salesky 踏上自動駕駛之路還要追溯到 2007 年的 DARPA 自動駕駛挑戰賽,隨後他又加入 Google 自動駕駛專案擔任技術工程主管。不過,能與福特深入合作,還得靠當年在開拓重工的經驗,畢竟幫笨重的礦用卡車安裝自動駕駛系統可不容易。

「我的職業生涯大部分都貢獻給自駕車,無論輪式還是履帶式。」Salesky 說。「但做車這事我可做不了,所以需要和大公司合作,而不同公司開發產品也有不同的傳統。適應過程中我學到一點,就是雖然與矽谷文化不同,但汽車工程師都相當優秀,他們也有一顆想打造好產品的心。」

對許多人來說,改變偏見並不容易,不過當來自兩個世界的工程師潛心交流後會發現,工程方面的共同語言會讓他們很快忘掉文化差異。「只要大家能協調一致,你就會發現辦公室多了很多好工程師,這樣一來怎麼會不發生奇蹟呢?」Salesky 說。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圖片來源:福特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