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頻出包,組織調整讓螺絲鬆動?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2 月 25 日 9:15 | 分類 晶圓 , 零組件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台積電頻出包,組織調整讓螺絲鬆動?


農曆年前,1 月 29 日,台積電發表重大訊息,表示台積電 14B 廠晶圓,因為供應商提供的原料規格有誤差,導致良率出現問題。這一天,台積電發重訊時表示,此單一事件不至於影響財測。

但 17 天之後,2 月 15 日,台積電再次對同一事件發表重訊,表示第一季營收將因此減少 5.5 億美元(約新台幣 167 億元),營業利益率減少 3.2 個百分點,震驚市場。

為什麼會出這麼大的狀況?

台積電的解釋是,因為一家化學原料供應商提供的光阻原料裡,某一種特定成分處理的方式有了改變,使得光阻液裡產生了異質的聚合物,這種聚合物對台積電晶圓 14B 廠生產的晶圓良率有不良影響。

有人認為是人事鬥爭,但國金證券分析師陸行之 2 月 18 日在 Facebook 評論,「 我不同意這是因為台積電內鬥所以有人放消息,而是事情嚴重到紙包不住火,紙能包住火,就不會爆倉了。」

關鍵一:優良廠商供應原料  台積電未檢測

《財訊》採訪台積電代理發言人、資深處長孫又文,還原事件流程發現,關鍵在於台積電原有的作業流程,存在幾個系統性的漏洞,使得有問題的材料,沒在能及時發現,還造成重大影響。

記者提問,其他廠也生產 16 奈米的產品,為何只有 14B 廠出狀況?

「確實只有 14B 廠受影響,但在 14B 廠,也不是所有 12 和 16 奈米的產品都有問題。」孫又文強調,這個新的異質聚合物,只在特定的製程造成影響。

她也表示,台積電接收這批原料時,台積電「的確沒檢測」,原因不是操作的人不遵守標準流程,而是提供這批原料的廠商,供貨非常多年,供貨初期台積電都檢測他們的產品,但長期下來,沒發現異狀,台積電就改為由廠商自行檢測,「光阻是非常基本的材料」她說,這個光阻已經用了很久,「送來的東西一切符合規格,他也做了檢測,所以我們這邊就沒有檢測。」

關鍵二:機台精密度不足  檢測不出問題物質

「不是因為張忠謀退休才不檢測,是已好一陣子不檢測。」孫又文表示,沒想到,這次光阻液出現的異質聚合物極為微小,連這家原料廠自己也沒檢測到。

問題原料進了工廠後,台積電有發現 14B 廠的良率出現偏離標準的異常現象,「並不是當下就馬上知道是什麼原因」,孫又文分析,「它產生的這個問題,在一般的機器上是看不出來的,能看出來的話,你覺得我們會把 WAFER(晶圓)做完嗎?」

這種光阻液裡的雜質,並不是讓所有製程都出問題,而是只讓 12 和 16 奈米的部分製程良率下降,因此台積電等到好幾批晶圓完成製造,才在 1 月下旬抓到問題源頭,但對營收的傷害已經造成。

台積電一發現問題,就立刻修改流程,過年期間,14B 廠的人員也回廠上班。未來無論如何績優的廠商,台積電都會檢測他送來的原料,並且拉高檢測的標準,孫又文表示,提高檢測的精密度,就可以發現這些干擾生產的雜質,台積電除了會提高內部的檢測精密度,也會要求廠商用更高標準檢測。並且將向廠商求償,但不對外公布細節。

關鍵三:人事頻繁變動  作業流程添變數

一位業界人士觀察,台積新領導團隊上任後,對內部人事大幅調整,他觀察,目前並未發現人事惡鬥的情況,但在總裁魏哲家的強力主導下,許多台積員工被調去做過去不熟悉的工作。

他觀察,魏哲家領導風格十分強勢,以前台積電管理是蘿蔔和棍子都有,現在可能「棍子多一點」,也頻頻往中科、南科調人,許多人接到命令後,幾個星期就到新廠就任新職。

他觀察,台積電對降低成本,近年目標頗有企圖心,為了達到交辦目標,台積電員工必須積極尋找成本更有競爭力的原料,如果作業流程中,有好幾個對原有流程並不熟悉的人,面對繁雜的流程和嚴格的目標要求,不管在前端的物料管控,或是生產線上的應變調整,恐難免出現「螺絲鬆動」的現象。

過去,台積電也曾發生失誤,但都能及早縮小損失,這一次卻沒能做到。連兩次工廠出狀況,組織的改變恐怕是重要原因之一。新經營團隊何時能讓所有人都各就各位,會是台積電未來發展觀察重點。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科技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