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供應鏈重組,零件廠如何抉擇?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6 月 20 日 12:00 | 分類 國際貿易 , 手機 , 筆記型電腦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貿易戰供應鏈重組,零件廠如何抉擇?


貿易戰開打逾一年,台廠短期布局陸續浮現,電子五哥的仁寶去越南、和碩則要去印尼設新廠,大廠各自有盤算,零組件廠業者則必須跟著供應鏈走。

由於品牌與系統廠中長期布局還不明確,金屬機殼廠鴻準、鎧勝-KY 未有遷移規劃,可成則尚在評估東南亞設點,電聲大廠美律則以現有泰國廠因應,至於筆電樞紐廠則僅兆利今年有大幅資本支出規劃,不過樞紐龍頭廠新日興則因 2015 年起就大幅提升台灣廠產能配置,近年也獲得美系客戶擴大合作的機會;有零件組業者直言,台廠一定都有評估短中長期的方案,但最終還是必須回歸成本,如果移到他處的成本還比加了關稅高,品牌廠也不會接受,不過台廠在生產配置上相對中國廠有彈性,未來在供應鏈重組趨勢下,將成為台廠的優勢。

3,000 億美元關稅清單,手機、筆電恐首當其衝

美國自 6 月 17 日啟動為期 7 天、3000 億美元中輸美商品公聽會,最快 7 月 2 日就會啟動新一波 3,000 億美元關稅措施,根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統計,尚未課稅中國貨品進口額中,手機達 448 億美元,筆電則達 387 億美元,分居前 2 名,電子業者大多認為,手機與筆電應難逃列入關稅清單的命運,而顯示器與電視是否列入也是大家關注的焦點。

除了關心 3,000 億美元的商品內容,產業也相當關心施行細則,到底 3,000 億美元關稅會一次全課?還是首批先挑手機、筆電等金額較大的先課,再分階段一一課稅?這些細節的變化也都會影響電子廠短中長期布局的速度,有一線電子零組件供應商就表示,如果確定關稅的影響是長期且持續發生的,就必須要啟動建廠規畫,不過長期資本支出與短期分散生產配置是完全不同的做法,因此需要非常小心評估,投得太早或太晚其實都有風險。

機殼廠多先以現有廠房因應,美律擴大泰國廠比重

智慧型手機關鍵零組件的金屬機殼廠是市場關注的重點,由於金屬機殼屬於高資本支出產業,初期投入的門檻相當高,整體經營管理與生產流程也相當複雜,若沒有達到一定經濟規模,很難有獲利空間,短期要有大動作遷移較為困難;有機殼廠業者表示,中國在金屬成型產業相當有優勢,從上游原料到供應鏈管理都已相當成熟,人員的素質也比東南亞高,「之前評估過越南,成本並沒有比中國有競爭力」。

鴻準、鎧勝-KY 目前都表示沒有要在中國以外地方設廠的規劃;由於鴻準與鎧勝-KY 都可透過集團整合運作,將產品運送到海外其他地點因應,而鎧勝-KY 去年也剛在中國開出鹽城新廠,今年仍專注改善既有廠房生產效益。

可成則是唯一在台灣有生產據點的機殼廠,近幾年兩岸採同步擴廠,不過台灣人力資源不足也是讓可成較為頭痛的問題,配合系統廠海外布點規劃,董事長洪水樹表示,下半年會開始出貨到客戶東南亞據點,台灣廠今年也會持續擴充,而可成也在評估東南亞設點。

為何機殼廠會有不同的做法呢?法人分析,主要係因鴻準與鎧勝-KY 背後都有系統廠去做串接,只要系統廠做好生產配置,確認最終成品在他處的加值比重夠高,就可以避免 made in china 的問題,不過可成屬於獨立機殼廠,近年又跨入組裝業務,法人推測,可成的產品附加價值較高,因此較難繞開中國製造的問題。

電聲大廠美律有 5 成的訂單出貨美國,更是 iPhone 揚聲器重要供應商,也格外引人關注,美律初步規劃先擴充既有泰國廠稼動率,美律總裁黃朝豐先前在法說會上指出,移到東南亞生產並不具生產成本優勢,主要還是基於未來消費性產品可能受關稅影響,而美律預計在 2020 年將泰國廠營收比重自 1~2% 提升到 20%。

樞紐廠相對不受影響,兆利今年資本支出有望創高

筆電也被視為 3,000 億美元的課稅內容,不過 NB 樞紐廠龍頭新日興早在 2015 年起就開始加大在台投資比重,近幾年陸續砸下 30~40 億元買地建廠、添購設備,但也導致公司前幾年獲利受壓,而新日興目前中高階的商用筆電樞紐產能都已移回台灣,得力於台灣廠產能布局早,新日興獲得美系客戶更多合作機會,甚至在非筆電產品如 AirPods 也都有接單表現,可說是貿易戰下的提前受惠廠商。

比較特殊的是,兆利今年大舉斥資 6.18 億元購買五股土地與廠房,還規劃投入數億元添購設備,今年資本支出有可能創下史上新高,公司表示,主要是因應未來摺疊手機樞紐等零件新業務需求,短期來看,新廠則可用於擴充 360 度等特殊規格軸承的零件自製率。

是否係因應貿易戰而設立新廠?兆利坦言,的確有系統廠客戶詢問兆利能否從台灣出貨,不過本次資本支出主要是考量公司中長期業務發展需求,而且也不只有評估台灣,最終會決定加大投資台灣,主要係看中企業回台投資相關配套措施,而會在台灣生產的還是以高階、高精密度的產品為主。

顯示器則因從中國出口至美國的比例相對低,至於電視機銷美的部分則有 5 成從墨西哥生產,預料關稅課徵的衝擊都相對較小,且大廠也相對有能力因應,顯示器樞紐龍頭信錦認為今年獲利有機會較去年成長,至於電視機構件廠乙盛-KY 在東南亞、墨西哥也都已設廠,也相對不受影響。

新普按兵不動,加百裕印尼新廠開出

電池模組產業近幾年致力加強非 IT 比重,新普董事長宋福祥表示,電池模組並未列入關稅清單中,而且電池模組產業是要講求規模與稼動率,他認為動不如靜,目前的策略是配合系統廠出貨到東南亞,未來可能會設立海外發貨倉;加百裕董事長黃世明則表示,去年下半年就已配合網通客戶將訂單分散至台灣廠,加百裕去年開出印尼廠,不過公司其實早在 5 年前就已啟動東南亞布局,主要是著眼於東南亞市場潛在商機。

台廠短中長期策略浮現,最終仍需回歸成本考量

總結來看,目前台廠因應之道有 3:

  1. 移回台灣
  2. 往東南亞設組裝線
  3. 直接到東南亞設廠,整個供應鏈挪過去

前 2 項是短期因應之道,第 3 項則牽涉中長期資本支出規劃,電子供應鏈畢竟還是講求群聚,生態系統相當重要,零組件廠也必須跟著供應鏈走,不過到當地設廠要考慮的除了人力成本、人力資源,還要評估政治、人文、環境等,各種管理成本都要加進來計算,一線零組件指出,實務上的做法,零組件廠一定會跟合作較為緊密的系統廠一同評估。

零組件廠解釋,為避免斷鏈,每款產品都不會只有單一一家供應商,通常會有一家主要供應商,搭配兩家次要供應商,而供應商總家數通常最多不超過 4 家,最少也會有 2 家。

若要做供應鏈挪移,因為系統廠的規模大很多,會主導整個建廠專案,舉例來說 如果某系統廠要去評估泰國,他會成立一個專案團隊,而且會包含所有重要零組件夥伴,大家都會一起去實地考察,系統廠也會詢問零組件廠意見,並且提出過去配套,系統廠甚至有可能會替確定要過去的零件廠留一塊地,而基本上零組件廠會尊重系統廠的決定。

品牌廠目前對於要移到海外何處生產沒有太多意見,不過假設其他條件不變,若移到其他地方生產,成本還比留在中國加了 25% 關稅更高,品牌廠也不會接受,最終還是要回歸成本考量,不過台廠在這一波貿易戰行動相對早,而且也頗具警覺心,機動性又較中國廠高,零組件業者認為,未來在供應鏈重組趨勢下,台廠較具優勢。

(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