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撒幣 6 兆打造半導體產業,拆解資金瘋狗浪背後的真相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0 年 08 月 23 日 10:00 | 分類 中國觀察 , 晶圓 , 晶片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中國撒幣 6 兆打造半導體產業,拆解資金瘋狗浪背後的真相


今年 7 月,半導體產業另一波大事,是中國資金瘋狂湧入半導體產業。截至目前為止,中國已有 14 家半導體公司在科創板掛牌,根據中國國信證券去年 10 月報告,光是大基金 1、2 期,直接投入和間接吸引到的資金總和,達 1.42 兆人民幣,換算成台幣約為 6.1 兆元。許多怪現象也隨之浮上台面。

中芯市值虛胖對照聯電不成比例

7 月 16 日,中芯在科創板掛牌,一開盤就大漲 235%,股價 82 人民幣,總市值衝上 6,500 億人民幣(約新台幣 2.78 兆元)。但是,中芯去年淨利只有 1.1 億美元,本益比高達 370 倍;相較之下,聯電去年淨利台幣 97 億元,約 3.2 億美元,幾乎是中芯的 2 倍,但市值卻僅有台幣 1,000 億元。

今年美國一旦正式切斷華為的晶圓供應鏈,中國有多少實力能完成半導體製造國產化,中國半導體的大投資對台灣半導體產業又會產生何種影響,這些都是投資人應該了解的大課題。

7 月 14 日,高盛發表題為「對半導體供應鏈重塑的看法」的報告,盤點半導體製程裡的重要設備領導廠商名單後,高盛的結論是「中國半導體要完成國產化,至少還要10年」。《財訊》採訪另一位熟悉中國半導體發展的高層人士,他則認為:「除了最新的 EUV 技術外,再 5 年,中國半導體產業就會崛起。」

不管哪一種觀點,結論都是,短時間內中國要建立一條沒有美國技術的半導體供應鏈,非常困難。高盛報告顯示,美商在研磨設備,全球市占率達 66%;最重要的曝光機,入列美國隊的艾司摩爾,全球市占率更高達 88%,曝光機的另外兩家廠商 Nikon 和 Canon 則都是日本公司。今年 4 月,日本國家安全保障局新設立了經濟主管單位,日本媒體觀察:「原本國家安保單位主管軍事或國防,但現在日本政府要從國家安保視角介入經濟活動,半導體當然是目標之一。」

全球市占率低差美國隊一大截

不只曝光機,美商在磊晶、乾式蝕刻、離子植入、濺鍍、檢測等領域,市占率都在 8 成左右,而中國廠商在這些項目的市占率不是零,就是不到 4%。實力巨大的懸殊,讓中國在急起直追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少怪現象。

怪象 1:沒競爭力仍能掛牌

一位曾在中國工作的半導體產業人士觀察,中國政府為了提高設備和材料的自製比率,每年都會對接受補助的半導體製造廠,強制性地訂下使用在地設備和材料的專項指標,「今年是 10%,明年就是 15%」,但他透露,目前設備和材料公司,品質還不夠好,有一家半導體材料公司,產品還不能用在高階製程上,但照樣能在科創板掛牌,就是政策加持。

事實上,中國最大的挑戰在於,中國是以政策指導產業發展,但台灣卻是靠市場競爭,才能發展出細密的半導體產業分工。中芯成立初期,雖然募到大筆資金,但是各地都搶著要中芯設廠,靠政治角力搶投資,中芯初期設立許多半導體廠,都嚴重虧損。

怪象 2:中央政府更強力介入半導體產業發展

為了杜絕諸候經濟讓半導體無法集中資源發展的問題,中國決定收緊資源,以更強的力道介入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業界人士觀察,未來半導體公司要以美元購買設備,都要經過中央核准;知情人士透露,中國已決定把資源放在中芯國際、華虹宏力、清華紫光,並從合肥或北京選一家 DRAM 公司優先扶植,其他公司申請則不容易通過,因此「公司不在名單內的蔣尚義可能會比較辛苦」。

換句話說,其他公司就算有地方政府撐腰,如果拿不到美元,怎麼買設備和材料就是一大問題。台積電離職員工跳出去營運的兩家中國公司,武漢弘芯和山東泉芯等「非正規軍」,如果拿不到美元,恐將面臨挑戰。

怪象 3:手機公司研發半導體曝光機

近期,中國半導體業界熱議的題目是,華為將跨入半導體設備領域,自行研發最困難的曝光機。

「華為現在狂徵黃光製程工程師」,一位半導體業者透露。這在中國業界已不是祕密,中國媒體報導,華為 7 月中開始在招聘網站上徵「光刻工程師」,工作地點在廣東東莞松山湖園區。這裡直接跟華為總部對接,華為顯然有意自行研發晶片製造技術。

事實上,華為早就是台灣半導體設備的大客戶。一位半導體業者表示,華為對中芯等公司其實不抱期待,「他們走的方式會比較像蘋果,自已掌握關鍵技術,然後移轉給供應商」;意思是,面對美方制裁最根本的解決方式,是掌握目前阻礙華為自行生產半導體的技術,一旦解決,就能快速複製到中國各晶圓廠,或是自行成立工廠,掌握半導體技術,對未來華為設計晶片也有好處。

3 大怪象政策強力介入收緊相關資源

面對美方的封鎖,中國半導體業除了自立自強外,也把目光轉向台灣半導體材料廠,希望吸引這些廠商大舉登陸。「能去美國的台灣半導體材料廠不多,但幾乎都可以去中國」,一位曾在中國工作的半導體產業人士認為,現在的模式是「大基金投一塊,當地政府投三塊」,再用科創板放大募資效果。例如,這次中國地方政府動用資金,幫立訊買下緯創 iPhone 生產線,就是一個值得注意的訊號。

其實,已有不少有實力的台灣半導體材料公司已經去中國了。例如,湖北興發集團和台灣的僑力化工合資設廠,生產的是去年日本用來制裁南韓的關鍵材料氫氟酸。僑力化工在這方面擁有頂尖製造實力,去年正式開工,將建立 3 萬噸氫氟酸產能。

湖北興發集團同時跟台灣的三福化工合資,成立興福電子材料,生產電子級硫酸,這也是中國目前欠缺的材料。此外,李長榮化工在中國也有工廠,這些都是台灣半導體供應鏈裡的重要廠商。

5 年內,中國在半導體製造能力還無法追上台灣,但可以預期的是,中國會再次運用大量資金,強力磁吸台灣的半導體材料和設備供應鏈。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國雖然無法全面取代美國在半導體設備和材料的地位,但部分公司已經冒出頭來。

例如,中國的中微半導體蝕刻機,已通過台積電 5 奈米製程的認證,只是數量較少,用於要求較低的工藝。瀋陽芯源微電子的塗布設備,也打入台積電供應鏈,中船重工 718 所製造的蒸鍍氣體,也早已打進台積電供應鏈。

嚴防中國追兵  台灣國家隊不可輕忽

中國資金大舉進入半導體產業,短期可能會造成成熟製程如面板一樣供過於求。中國不斷有新半導體廠冒出來,28 奈米產能大量開出,蠶食了台灣的部分商機。在第二季法說會上,連台積電總裁魏哲家都坦言,28 奈米產線確實產能過剩。

未來,半導體產業勢必陷入紅海競爭。先進者如聯電,要利用設備折舊下降的成本優勢競爭,台積電則是要用先進製程,開發新領域擴張市場。台灣要如何面對新一波中國資金,頻頻向台灣材料和設備供應鏈招手的影響,恐怕就是主管機關應該要正視的問題了。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