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 收購賽靈思後,半導體業終極大亂鬥來了?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0 年 10 月 30 日 7:45 | 分類 公司治理 , 晶片 , 財經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AMD 收購賽靈思後,半導體業終極大亂鬥來了?


又是一筆將影響半導體行業格局的交易。據路透社報導,10 月 27 日 AMD 同意以股票交易形式,照 350 億美元價值收購 Xilinx(賽靈思)。這筆收購的目的非常明顯,AMD 希望增強快速發展的資料中心業務。

AMD 預計交易 2021 年底完成,兩家公司合併後將擁有 13,000 名工程師。合併公司沒有自己的工廠,完全依靠台積電生產。

AMD 主席兼 CEO 蘇姿丰(Lisa Su)將擔任新公司 CEO,賽靈思 CEO Victor Peng 擔任總裁,負責賽靈思業務和戰略增長計畫。

根據協議,賽靈思股東將以每股普通股換得約 1.7 股 AMD 普通股。每股賽靈思估值為 143 美元,比 10 月 26 日收盤價 114.55 美元高約 24.8%。合併後,AMD 股東將持有新公司股份約 74%,賽靈思股東持有約 26%。

當天 AMD 還公布 2020 年 Q3 財報,數字十分亮眼。以 GAAP(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計算,收入 28 億美元,與同期相比增長 56%;淨利潤 3.9 億美元,與同期相比增長 225%;每股收益為 0.32 美元,與同期相比增長 191%;毛利率為 44%,與同期相比增長 1 個百分點。

蘇姿丰說,市場對 PC、遊戲和資料中心產品的強勁需求,促使 AMD 獲得創紀錄的季收入。她對第四季很樂觀,預計收入與同期相比增長超過 25%。

為了快速增長的資料中心業務

接連的購併案,已經讓半導體行業格局處在大變局的前夜。

9 月 14 日,NVIDIA 宣布以 400 億美元從軟銀收購 Arm,補強自己 CPU 方面的短處。10 月,英特爾剝離 NAND 儲存業務,以 90 億美元賣給 SK 海力士,重心聚焦於資料中心和 PC 業務。AMD 收購賽靈思,同樣是希望透過資本手段求增長,增長空間更大的資料中心自然投入更多資源。

目前 AMD 收入支柱是電腦和繪圖事業部。以最新 2020 年 Q3 財報為例,收入 16.7 億美元,占總收入 28 億美元 59.6%。

拆開來看,這部門包括 AMD 的 Ryzen CPU 和 Radeon GPU,產品載體主要是桌機、筆電和工作站,也就是常說的 PC 市場。在 CPU 領域,AMD 最近非常強勢,剛剛發表遊戲性能強大的 Zen 3 架構,和 Ryzen 5000 系列處理器。此外 AMD 財報透露,Ryzen 處理器銷量 Q3 非常明顯提升。

(Source:AMD

但不管 AMD 表現多好,PC 領域始終是前景不明的市場,缺乏增長空間。

自 2010 年起,全球 PC 出貨量就呈現整體下滑趨勢。儘管因疫情,很多人需要購入 PC 在家上課或辦公,刺激全球 PC 出貨量 Q2 和 Q3 強勢反彈,分別有 9% 和十年來最高的 12.7% 同期相比增長,但需求一旦充分釋放,PC 市場的好光景不會持續多久。

從英特爾今年 Q3 財報就可看出,PC 市場的需求已從高利潤的企業和政府市場,轉向低利潤的個人和教育市場。

全球 PC 市場整體態勢下行,CPU 晶片廠商最明智的選擇,是轉向增長空間更大的資料中心領域。

英特爾和 NVIDIA 來自資料中心的收入比重變得越來越大。2020 財年 Q3,英特爾「資料為中心」的業務收入,總收入占比達 46%。

2021 財年 Q2(2020 年 5~7 月),NVIDIA 資料中心業務收入,第一次超過傳統遊戲業務──資料中心成了 NVIDIA 的收入支柱。

再來看看 AMD,憑著高性能 EPYC CPU,AMD 正在資料中心領域攻城略地。微軟、甲骨文、亞馬遜和 Google 資料中心,都採用 AMD 的 CPU。

雖然 AMD 沒有單獨公布資料中心伺服器收入,但蘇姿丰在 2020 年 Q2 財報會議說,伺服器處理器領域首次取得 2 位數占比。

AMD 資料中心取得可觀進展,但仍以 CPU 為主,加速 AI 運算方面還是不足。雖然 AMD 也有為資料中心設計的 GPU,但相較 NVIDIA 的 GPU,基本沒有什麼存在感。

同時資料中心競爭越發激烈。NVIDIA 確定收購 Arm,形成 CPU+GPU 產品組合,對 AMD 和英特爾都形成直接衝擊。

賽靈思能給 AMD 什麼?

收購賽靈思,正好可補充 AMD 的不足。賽靈思是 FPGA 的發明者,也是這市場的領導者。1984 年,Ross Freeman 與同事共同創立賽靈思,並推出第一顆真正意義的 FPGA 晶片。

FPGA 全稱現場現場可程式化邏輯閘陣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是硬體可重構的晶片類型,最大的優點是靈活,可快速根據實際應用場景,調整硬體層面。

隨著 CPU 摩爾定律趨緩,AI 和雲端運算的規模以等比級數增長,資料中心需要引入新硬體加速運算,如 GPU、FPGA 和 ASIC(專用積體電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FPGA 原本只是小規模應用,但微軟最近幾年大規模部署資料中心,讓晶片發揮潛力:相比 GPU,FPGA 延遲更低;相比 ASIC,FPGA 更靈活,能以更低成本適應不同神經網路和運算場景的需求。

除了資料中心,FPGA 的靈活性非常適用邊緣運算。通訊、自動駕駛、產業,都是 FPGA 的優勢場景。

目前 FPGA 市場主要由賽靈思和英特爾主導。2015 年,英特爾以 167 億美元收購 Altera,將後者 FPGA 產品和自己 CPU 搭配銷售,取代 NVIDIA 的 GPU。

AMD 收購賽靈思也有同樣協同效應,兩者產品互補。收購完成後,AMD 同時擁有 CPU+GPU 和 CPU+FPGA 產品組合,有了更多彈藥。

有意思的事是,AMD 伺服器業務部總經理 Dan McNamara,是英特爾現場可程式化邏輯閘陣列事業群(即 FPGA 業務)前副總裁。再之前任職於 Altera。

購併:新增長策略

半導體業一直是收購不斷的行業,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購併案。2020 年之前,2015~2016 年是明顯的高峰期。

2010~2014 年,全球半導體市場年均購併總金額只有 126 億美元。2015 年,恩智浦以 118 億美元收購飛思卡爾、安華高科技以 370 億美元收購博通、英特爾以 167 億美元收購 Altera……研究機構 IC Insights 統計顯示,當年半導體購併案超過 30 件,金額加起來超過 1 千億美元。

2016 年,購併熱潮仍在延續,發生超過 24 件購併案,總金額逾 900 億美元。此後幾年,半導體業購併趨勢放緩,但每年依然有 250 億美元總購併規模。直到 2019 年回暖,總購併金額達 317 億美元,與同期相比增長 22%。

今年半導體業再次出現購併高峰。NVIDIA 以 400 億美元收購 Arm、AMD 以 350 億美元收購賽靈思、亞諾德 209 億美元收購美信、SK 海力士以 90 億美元收購英特爾 NAND 業務……截至 10 月,購併規模也超過 1 千億美元。

(Source:shutterstock)

2015 年之後,半導體業處於漫長整合期。2020 年 1 月,市場諮詢公司埃森哲報告稱,半導體業傳統的有機增長已終結:研發成本攀升、科技更新快速、多元化的客戶需求,都壓縮過去支撐半導體企業增長的時間和資金;取而代之的是領先的半導體廠商將購併當作新增長策略,結果就是業界板圖大洗牌。

由於半導體在國家層面越來越重要,「政府監管」逐漸成為影響半導體業購併的 X 因素。埃森哲指出,2013~2015 年,因「政府介入」 或「監管限制」受阻或終止的半導體購併交易僅 3 例;但到 2016~2018 年升至 14 例。

最知名的例子是 2016 年高通曾嘗試以 440 億美元,收購荷蘭半導體公司恩智浦,由於中國是恩智浦的重要市場,直到雙方約定交易期限,中國都沒有批准,高通最終放棄購併。

NVIDIA 收購 Arm 也有類似變數,AMD 收購賽靈思自然也要面對同樣難題。

(本文由 品玩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AMD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