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如果要用 3D 列印製作填充液體的物品,必須得在列印後注入液體才能完成,但現在德國團隊開發出一種新的工藝技術,可以在列印過程中順勢將液體填充,研究團隊認為這項技術將具有許多潛在應用價值。
這項技術是德國馬丁路德大學團隊所開發。新系統包含兩個 3D 列印噴頭,其中擠出頭會擠出熔融聚合物來建立物體,另一個噴墨頭則用來沉積微小的液滴。
但擠出頭列印出固體基底,便會在其中開始列印交叉的鬆餅狀網格,接著噴墨頭便會將液體滴到網格內的每個間隙中,最後擠出機頭會在網格頂部列印實心頂蓋將內部液體密封。
作為技術示範中,科學家列印了可生物降解材料製成的膠囊,其中裝有活性液體物質,證明即使在經歷印刷過程的高溫後液體仍能保持活性品質,顯示系統可用於製造在體內緩慢釋放藥物的膠囊。另一個示範中,團隊將發光液體密封在塑膠內部,當隨後將材料施加應力至斷裂點時,液體流出,清楚地表明已發生損壞。
這樣的材料最終可以內置在飛機或汽車的關鍵區域,從而向駕駛發出警告,即這些區域可能承受太大的機械應力。研究人員認為,隨著技術持續發展,3D 列印技術也可以用於打造自修復材料甚至電池零件。
研究作者、馬丁路德大學教授 Wolfgang Binder 表示,未來產業將結合數種生產步驟將更為複雜,這也是為什麼團隊想嘗試尋找能在印刷過程中將液體直接整合到材料中製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