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比爾蓋茲大買農地?原來操盤手「不愛科技股」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3 月 28 日 11:00 | 分類 名人談 , 理財 ,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為何比爾蓋茲大買農地?原來操盤手「不愛科技股」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於上週,接受有美國版「PTT」之稱的 Reddit 網路論壇「啥都能問(AMA,Ask Me Any Questions)」大挑戰。五花八門的問題中,包括「為何愛買農地?」比爾蓋茲的回答竟暗藏投資哲學……

經由網友百無禁忌的提問,比爾蓋茲解惑了外界對他有的諸多謠言。然而,為何網友會好奇他買農地?

主因是今年初,美媒《土地報告》(The Land Report)獨家披露了比爾蓋茲與他的另一半梅琳達,竟是美國最大的私人農地地主。他們一共購買了 24 萬 2,000 英畝的農地,約等於 979 平方公里,面積略有 3.6 個台北市大!

比爾蓋茲的農地有 3.6 個台北大

此後,各家媒體與網友都在臆測比爾蓋茲投資農地的背後盤算。有人認為,他是在身體力行氣候變遷,打算買農地自己做永續農夫;《富比士》則懷疑他是在這些農地上,偷偷試驗基金會旗下投資的一種可以對抗氣候變遷的「超級作物(Super Crops)」,還有能產出高奶量的新品種乳牛。

也因此,Reddit 網友上週沒放過機會,在 AMA 大挑戰中提問蓋茲:買那麼多農地要幹嘛?

針對這些好奇,比爾蓋茲本人首次公開回應說,他買農地和氣候變遷沒有任何關係,純粹就是他團隊做的一筆好投資。但他也認為農業本來就是關鍵產業,支持要研發解決非洲氣候變遷下,仍能提高產量的作物技術。

隨後,Reddit 出現一位暱稱「rando5345666」網友認可蓋茲說的是真的。因為他在農業灌溉產業工作,比爾蓋茲的投資公司,剛好就是他公司灌溉設備的客戶之一。蓋茲的農地是透過投資公司租給當地一群小農耕種。他看過那些農地,上面種的就是隨處可見的馬鈴薯、玉米而已,不是實驗作物。

無論如何,根據《土地報告》的分析評估,蓋茲投資的這些農地,是美國境內相對肥沃的區域,未來還有翻漲空間,因此相當肯定蓋茲投資團隊背後的操盤手:麥可‧拉森(Michael Larson)的慧眼。

拉森幫操盤,年複合回報率超 10%

拉森早從 1994 年,就開始幫比爾蓋茲做個人財富管理,根據美媒報導,他經手蓋茲的資金約有 440 億美元,在 2001 至 2004 年的三年內,拉森管理資金的每年複合報酬率超過 10%,遠勝 SP 500 同期的 -12%。投資績效相當亮眼。

相信許多人很羨慕比爾蓋茲有優秀的專家代為操盤。但買農地真的好嗎?拉森的投資哲學又為何?其實,他的投資哲學不難懂,就是多元分散。

當 90 年代初,拉森接手盤點比爾蓋茲的資產時,發現蓋茲絕大多數的財富來自於微軟的股票。所以拉森做的新規劃,就是逐步出脫微軟股票,新的投資類別則盡可能擺脫科技類別,分散到傳產領域。

也因此,蓋茲的這筆資金躲過了 2000 年的網路大泡沫。那幾年,就連微軟股票都曾一度跌破三成。

投資旅館、鐵路,就是不碰科技股

拉森策略相當保守。他為比爾蓋茲投資不少土地,除了農地,還有 1,234 英畝的休閒用地;以及 2 萬 5,750 英畝的過渡性待都更用地。

除此之外,還有劍橋的查爾斯飯店與四季酒店等旅館。股票方面則是曾於 2014 年投資加拿大鐵路、美國汽車零售通路商 AutoNation,美國廢棄品回收公司 Republic Service 等傳產領域。另外也曾投資高收益公司債、原物料、與抗通膨債券 TIPS 等。

千萬別見獵心喜去下單,因為這些不是最新的投資布局。拉森表示無權代客戶發言,他唯一能確定的是比爾蓋茲會持續賣出微軟股票。

一個每天在媒體上大談新科技的矽谷大佬,個人投資策略竟這麼傳統?但這就是比爾蓋茲多年來守住財富的祕訣:別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

富人買農地,一般人買 ETF 就好

至於在美國直接買農地來投資,是屬於高收入富人較適合的做法。根據美國理財部落客 Tim Lemke 的建議,像是跟當地專業的農地仲介商 Acre Trader 交涉買地,最低投資門檻一萬美元起跳。同時農地的投資轉手較慢,可不像股票可當沖,通常建議放個至少五到十年,因此較適合年收入 20 萬美元以上的人。

一般老百姓沒那麼多錢可分散,又想投資農地的話,Tim Lemke 建議不妨考慮投資相關的不動產信託基金(REITs)。

例如,Farmland Partners,Gladstone Land Corporations 兩家公司,均有設立專門投資美國農地的 REITs。或專門投資農業的 ETF 如 MOO 等也可。當然還是記得要學蓋茲做好風險控管與分散囉。

(本文由 遠見雜誌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OnInnovation CC BY 2.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