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年研究追蹤結果,每年逾 5,000 噸外星塵埃落到地球上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4 月 13 日 14:38 | 分類 天文 , 自然科學 Telegram share ! follow us in feedly
20 年研究追蹤結果,每年逾 5,000 噸外星塵埃落到地球上


我們能在陽光下看到許多灰塵漂浮在空氣中,但你是否想過其中有多少塵埃顆粒,其實來自地球之外?據科學家最新估計,事實上每年有超過 5,000 噸外星塵埃落到地球上。

相較於每年約 10 噸肉眼可見的較大隕石撲落地球,大小僅 50 微米~2 毫米的細碎流星塵、微隕石更加神不知鬼不覺地在入侵。雖然空氣與地面都瀰漫大量灰塵,但水會沖走塵埃,加上起源自地球的塵埃多到幾乎淹沒太空塵埃,因此多數地區都很難檢測來自外太空的灰塵,更別說追蹤一整年下來累積了多少。

但南極是個例外。

位於南極高原冰穹 C 地區、海拔高度 3,233 公尺的南極科學考察站康宏站(Concordia Station),積雪少、幾乎沒有地球塵埃積累,是太空灰塵的理想收集地點,由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科學家 Jean Duprat 領導的團隊,在一個長達 20 年的國際計畫下終於歸納出結論發表研究。

團隊的模型結果表明,每年最初約有 15,000 噸(13,600 公噸)來自彗星或小行星的行星際塵埃粒子進入大氣層,但只有三分之一約 5,200 噸(4,700 公噸)降落至地面,其中 8 成來自軌道週期短的木星族彗星,其餘來自小行星。不過研究下一步是分析灰塵的密度以更確定其來源,密度較低且孔隙較大表明是彗星起源,密度較高而孔隙較少則是隕石起源。

了解外星物質沉積在地球的通量對天體物理學與地球物理學等各領域都相當重要,因為這些太空碎屑為地球帶來許多元素,一些理論認為,源自太空岩石的元素與分子可能是地球生命早期發展的關鍵。

新論文發表在《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Earth &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期刊。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