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來說,當生病受傷缺少一塊骨頭時,醫師會使用病患身體其他地方,好比髖部、肋骨或腿部截取骨頭填補缺口。不過科學家開發出不必削骨頭的好方法,那就是用魚、青蛙肉這兩種廢棄食物,轉化為有助骨骼再生的材料。
不需要使用病患自身骨頭填補缺口,新材料會刺激鄰近骨細胞移入並分裂繁殖,隨著時間過去,還能生物降解,且完全被新生骨頭組織取代。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團隊利用廢棄的鱧魚鱗片和美國牛蛙皮,創造出新材料。
首先,青蛙皮去除雜質,混合成濃稠糊狀物,再用水稀釋,提取膠原蛋白;然後使用鍛燒技術從魚鱗取出名叫「羥磷灰石」的磷酸鈣,等待風乾並磨成粉末,再將羥磷灰石添加到膠原蛋白;最後把生成的化合物倒入模具,凝固就會形成新支架型材料。
當形成骨頭的細胞散布材料時就會迅速繁殖,之後短短一週就均勻分布整個支架。
更重要的是,一般外來物質植入體內時,病患可能產生發炎反應,但新材料並沒有這種跡象。目前正在計劃進行動物研究。
研究助理教授 Dalton Tay 表示,「我們將『廢物變成資源』,將廢棄物變成具生物醫學應用價值的新材料,對骨骼修復來說,這可能是有前途的新選擇。」
- Bullfrog skin and fish scales for bone repair
- Discarded fish scales and frog skin used to make bone repair material
(首圖來源: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