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採加密貨幣需要大量耗電電腦全天候工作,碳足跡很大,這已經不是什麼祕密,由於任何停機時間會導致更難獲得下一顆幣,這種設計機制使礦工必須運行更多電腦,且最好是最新最快的晶片,淘汰的硬體造成大量電子垃圾,專家計算平均每筆交易等於丟掉兩台 IPhone 12。
《QUARTZ》報導指出,今年初劍橋大學研究得出結論,比特幣礦工的全球網路,每年消耗電力與阿根廷一樣多。《焦耳》(Joule) 期刊文章顯示,比特幣開採量隨價格一起飆升,就溫室氣體排放而言,相當於倫敦都會區排放量。
這種挖礦系統不僅耗電,還迫使礦工只運行最新、最快、最節能的電腦晶片,並丟棄舊的。加密貨幣經濟學家 Alex de Vries 基於新硬體上市速度,假設大多數礦工以此速度更換晶片,估算比特幣挖礦晶片平均壽命僅 1.3 年,慢於此速度的話幾乎不可能盈利。
以目前比特幣價格計算,全球每年從比特幣開採產生的電子垃圾量約 30,700 公噸,相當於荷蘭一年扔掉的筆電、手機和其他個人電子設備產生的電子垃圾量。2020 年比特幣網路處理 1.125 億筆交易,代表每筆交易至少相當於 272 克電子垃圾,這是兩部 iPhone 12 mini 的重量。Alex de Vries 還認為,比特幣對新硬體日益增長的需求是全球半導體晶片短缺的原因之一。
據聯合國數據,電子垃圾是世界增長最快的垃圾流,2014~2019 年增長 21%,達 5,360 萬公噸。不到五分之一回收利用,電子垃圾含許多金屬和化學物質對人類健康有害。
已有很多人在商討綠色比特幣的可行性。包括將比特幣挖礦中心設在可再生能源農場,電力低需求時期運作,吸收多餘電力挖礦,聲稱是一舉兩得,因礦山獲得低成本、零碳電力,風能或太陽能發電廠也獲得可靠的大客戶。
但假設前提是當電力要用於其他更有益於社會的目的時,採礦作業應當暫停。專家認為這不切實際,因為挖礦只有全天候運行時才有效,要想超越競爭對手,唯一方法就是使用最便宜的電源,更多機器,更頻繁運作。
中國一些採礦作業會在夏季利用低成本水電,但冬季又重新使用煤炭。比特幣礦工也在加拿大和美國太平洋西北部追逐廉價水電。俄羅斯國有天然氣公司 Gazprom 也有一部門出售火炬氣為比特幣礦工產生電力,火炬氣是石油和天然氣鑽探和加工的廢物副產品,一般會排放。
2019 年劍橋調查 280 家比特幣公司,39% 表示採礦活動由可再生能源提供動力。至於電子垃圾問題,需要用更可持續的替代方案取代比特幣開採過程,論文提到權益證明,以太坊 5 月宣布計劃幾個月內轉向這種方式。另外一種加密貨幣 Chia,數據挖掘能力取決硬碟存儲空間的大小,但也被指責會擾亂硬碟與 SSD 市場供需。
MIT 史隆管理學院應用經濟學教授認為,比特幣挖礦法是非常糟糕的系統,以過度使用能源的競爭決定贏家。但他也強調,這純粹是比特幣問題,而非加密貨幣問題。
- E-waste from every two bitcoin transactions is the equivalent of throwing away an iPad
- Can Bitcoin ever really be green?
- Waste from one bitcoin transaction ‘like binning two iPhones’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