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太陽能業者不論是製造業、或者是下游的系統業者,今年都受到上游原物料飆漲的衝擊,不但稀釋獲利,也造成系統安裝進度落後,展望明年度,隨著中國廠產能開出,供應不平衡可望有所抒解,明年成本壓力可望下降,產業也期望,上中下游都可擁有合理獲利,推動產業健康發展。
因目前主要的太陽能上游材料都掌握在中國廠手中,包括多晶矽、矽晶圓以及電池,都由中國一條龍的掌控,多晶矽自2020年底到今年一路大漲,價格由年初的80-90人民幣/公斤漲至目前已守穩在270人民幣的水準,幾乎是漲了三倍價。
但展望明年度,中國多晶矽的產能開出有機會加快,據市調機構預期,2022年中國的有效年化產能為78萬噸,相較於今年的57萬噸明顯增加,但主要的產能開出的時間點會集中在下半年。
而在多晶矽的供給將放寬鬆的情況下,市場預估,明年多晶矽的價格可望較今年下半年回落,但因矽晶圓仍有不少廠商加大產能,提供需求支撐,所以價格雖會修正但仍有撐。
茂迪總經理葉正賢即表示,隨著中國多晶矽大廠陸續開出產能,預估明年多晶矽產能大增,而多晶矽為太陽能最上游材料,產能開出對於中下游的矽晶圓、電池原料取得都更為順暢,另外,今年同樣也大漲的太陽能輔材,包括玻璃、EVA、工業硅,明年都有降價空間,對太陽能的推廣以及電廠的開展,都有幫助。
至於國內的太陽能模組製造廠商,今年都受到上游原物料大漲的衝擊,以致於在去年底或今年初新接的訂單變成恐怕得賠錢出貨,造成獲利衰退或者是虧損的局面,聯合再生前三季即每股虧損0.56元、元晶每股虧損0.45元、茂迪每股獲利0.29元,安集每股獲利0.86元。
也因為今年的成本大漲,經濟部日前宣布加碼提升躉購費率,每度電外加費率0.2245元,刺激系統業者趕在第四季加速併網,加速消化遞延的訂單,另外,下半年之後新簽約的訂單都已反映原物料上漲,部分轉嫁給客戶,模組廠商的成本上升壓力可望抒緩,再加上明年的躉購費率力拚不墜,以及若整體高漲的材料壓力紓緩,整體國內太陽能安裝可望回到健康發展,追趕政策目標。
台灣太陽能發電目標為2025年20GW,但截至2021年9月,總安裝量僅達到7GW,等於還有13GW的水準要在未來幾年設置,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