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價值 2,700 億的智財課,美光學到什麼?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11 月 27 日 10:00 | 分類 國際貿易 , 職場 , 資訊安全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一堂價值 2,700 億的智財課,美光學到什麼?


持續喧騰的「晉華案」,兩位台灣美光(Micron)員工離職前攜出大量生產數據,「帶槍投靠」聯電與中國 DRAM 廠晉華,該案目前罰款已高達上億元,成為科技業引以為戒、教科書等級的營業祕密案。

去年6月,美光前員工及聯電主管共三人,在台灣一審被判4年半至6年半不等的刑期,聯電也面臨新台幣1億元(新台幣,下同)的罰金。

同年底,聯電在美認罪協商,除了需支付美國政府18億元罰款不打緊,美光更提出2,700多億元的民事求償,金額超過聯電資本額兩倍以上。

「沒辦法,DRAM就是一個充滿血淚史的產業!」美光智權訴訟策略長周世筑一語道出競爭現實。10月初,她現身在竹科一場營業祕密論壇上,這也是美光在晉華案發生以來少數的公開發言。

周世筑解釋,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市場競爭白熱化,供需失衡時,公司可能直接虧掉一整個股本,產業因而經歷了複雜的併購期,加上中國積體電路產業有政策支持,以及雄厚資本招募人才,因此帶著技術跳槽對岸的營業祕密案,層出不窮。

營業祕密外洩常見管道

  1. 員工無防範意識洩漏
  2. 員工帶槍投靠, 跳槽對手公司或自立門戶
  3. 上下游供應鏈廠商洩漏
  4. 駭客入侵
  5. 商業間諜

台灣今年成案15件,技術價值高達1,909億元

法務部統計,自2013年營業祕密納入刑事罪責以來,調查局移送竊取營業祕密案件不斷增加,光是今年成案的15件,外流技術的價值就高達1,909億元,平均單件在百億元以上,苦心研發的科技業者,人人自危。

其中最常見的型態是對手挖角,前主管揪前員工,一個帶一個,員工在離職前將生產參數、廠房設計、客戶名單拍照、大量列印、存在隨身碟,甚至換走公司電腦裡的整顆硬碟,往往得到競品在市面上出現時,企業才驚覺受害。

晉華案現今進入刑事二審、民事也在密集審理中,開庭日期一路排到了年底,這場橫跨美、中、台,價值2,000多億元、僵持了四年多仍未落幕的營業祕密攻防戰,對兩家公司而言,都是勞民傷財的零和遊戲。

台灣科技業者過去只想著拚良率、稼動率,研發自主率,卻在想都沒想過的地方,摔了一跤,美光的故事,

為台灣科技業敲響一記警鐘,究竟企業該如何自保?

「三折肱而成良醫」的美光,發展出一套訓練與實踐的管理機制。

做為全球第四大半導體公司的美光,在17個國家擁有據點、13個國家設廠,管理又難又複雜。

周世筑分享,美光每一個職位都有一套客製化的營業祕密教育訓練課表與上課系統,全球總部可以詳實紀錄每位員工有沒有達成授課時數,無論層級,沒上課都會影響績效。「如果部門達成率不好,連董事會也緊盯!」周世筑說。

員工有了保密知識,實踐工具則是美光引以為傲的「舉報熱線」。

周世筑分析,一般企業通常只有一支法務的分機,但美光專線以及背後的調查團隊,確保公司收案後能獨立調查,案件皆有「掛號單」,舉報人能隨時上網查詢調查進度。

周世筑解釋,這支24小時、全年無休的熱線,不只能接受匿名舉報,也讓員工自己在面臨道德疑慮、法遵風險時能上去問問題,避免員工因為一時大意而鑄下大錯,她就處理過員工在會議上做成決定,擔心違反托拉斯而諮詢的案件。

「其實這讓我們很有壓力,期限內要調查,也得層層匯報至總部,哪個區域問題多,都會被檢討,」但周世筑認同美光的決心,嚴格的內控,使美光免於夜長夢多的法律爭議,「我們要求員工配合,再忙都沒有例外」。

除了自己做到最好,科技大廠也開始從上下游觀察供應鏈中在地的、中小型企業,能不能亦步亦趨。

沒資源、沒經驗,痛過才開始思考

鏡頭轉到半小時車程外的新竹湖口工業區,從代理設備起家、近來自製機台、供應再生晶圓的辛耘,是一家資本額8億元的中型企業,靠著穩健服務一級半導體業者,今年1至9月累積營收32.5億元,風光創下歷史新高。

不過談到公司一路走來最大的挫敗,辛耘執行長許明棋收起笑容,淡然提到一段他鮮少再提的故事。

「以前總是埋頭研發,頂多申請專利,但這次我們是真的痛到,才發現要保護自己,專利遠遠不夠,」許明棋想起與競爭對手陷入智慧財產權糾紛、官司纏身的那幾年,雖然已事過境遷,眉頭卻還是忍不住皺了起來。

讓許明棋最痛的,不是歷時3年在2017年才告終的官司,儘管該案光是律師費,就花費1,500萬元,而是當時一筆大訂單,準備交貨的機台已經備妥在庫,卻因為假扣押而不能出貨的窘迫,當時也讓客戶一度緊張、甚至懷疑辛耘技術的來源,險些破壞40年商譽。

「就算司法還辛耘清白,中間損失的訂單、商譽、訴訟費用要向誰討?」許明棋無奈地說,挺過來後,他只怪自己,當初內部管理沒做好,痛定思痛後,投入營業祕密的保護。

「我們只有一次重生的機會!」許明棋對抗拒改變的員工這樣說。

現在的辛耘,從半導體客戶學來適合的保密策略,分為「對物」與「對人」兩大方向。

在對物方面,設計圖稿、客戶名單,每一張文件從生成就納管,辛耘管理處協理李易霖舉例,在公司內部的影印機、檔案管理已採用與半導體大廠同套系統,員工需刷識別證才能列印。

在辛耘,所有的檔案分成「密」、「機密」,以及最高等級的「營業祕密」,員工光要存取同部門文件,就要四道簽核才能放行,跨部門還得更多,所有文件無一例外,都印有公司的浮水印及保密字樣。

「以前拚創業哪有做這些?員工拿了就走,我把員工當家人,覺得是給他們方便,卻不知道會害死自己!」許明棋說,現在每一份檔案在外部開啟,都會自動變成亂碼,儘管建置系統所費不貲,但能防患未然,還是非常值得。

在對人方面,聘用上,辛耘強化新人入職前、離職後手續,員工到職的第一天,公司就會調查新人在前份工作有沒有申請過專利,確認他們已銷毀前東家的資料,就算業務人員,在前公司自己做的一份PTT,也絕對不能拿出來。

此外,辛耘落實離職面談。離職員工須切結不再擁有耘的檔案,人資也會定期追進研發部門的離職員工動向,展現公司追求公平競爭、守護營業祕密的決心。

辛耘沒有龐大法遵團隊,有限資源之下,卻也能抵擋來自競爭對手的訴訟,建立起營業祕密的護城河,連續多年獲得資策會科法所推廣的台灣智慧財產管制度(TIPS)雙A級驗證,是少數受到肯定的中小企業。

美光、辛耘,分別給業界什麼啟示?

晉華案的美光聘用律師、常在國際法律事務所合夥人王仁君直言,從她參與堪稱營業祕密濫觴的大連化工案,到如今美光多起營業祕密洩漏的案件,在法庭上的爭執,必然討論到業者有沒有採取「合理的保密措施」。

「說直白一點,所有的方法不能完全防患未然,因為根本不可能!」王仁君解釋,營業祕密法規要求業者採取一定的保密措施,企業需證明「這是我擁有的祕密」,且員工清楚的知道祕密的重要性。

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特聘教授林志潔建議,如同企業會定期檢查與盤點那些看得見的設備,營業祕密也該如此。企業平時應盤點保密計畫,以及劃定祕密的範圍,並且評估風險,萬一洩密案真的發生時,企業才能說明自己已做了哪些努力。

林志潔強調,每家公司出現風險的地方都不一樣,「一家全部員工都在家工作的軟體公司,跟一家零件製造業者,在門禁管制上,法院就會期待不同程度的保密措施,」所以法院攻防實務上,重點在於企業思考過後擬定屬於自己的保密計畫。

「就像客戶告訴我,就算官司輸了,也至少要向法院證明,我們已經盡了保密措施,」王仁君明白不少企業曾栽在這裡,在類似的案件中,若無法說明企業已經盡了哪些保密措施,等於讓過去所有營業祕密案偵辦,前功盡棄。

寫信給總統,並不能自救

新竹地方檢察署檢察長郭永發觀察,因為洩密案件涉及企業商譽,有些企業不知該如何處理,會選擇「家規私了」,不想進入司法體系,或想大事化小,但這都將助長更多的祕密外洩。

郭永發無奈地說,他常接到來自民眾的檢舉信,收件人從總統府、監察院、法院到法務部調查站,想得到的單位,全寄了一輪,或者把幾千個電腦檔案寄給檢察官,這不但對案件本身沒什麼幫助,還會面臨祕密再次外洩的危險。

因此郭永發建議遇到營業祕密案件的企業,尋求專業的意見。

以美光為例,周世筑回想,第一時間發現資訊外洩的,往往是資訊部門,此時企業內法務與資訊、人資等跨部門,跨領域的協作,就顯得特別重要。

「無論這季、這年業績做得多好,都只是一時的,想長久經營,建立起看似虛無制度,才是讓企業經營一世的不二法門,」辛耘執行長許明棋謙虛地說,在保護營業祕密的路上,還有許多路要走,但至少他們與競爭對手做出了不同防護。

從晉華美光案到辛耘,告別埋頭研發的年代,保護營業祕密已是企業不可忽略的顯學,也是迫在眉睫的生存法則。

(本文由 遠見雜誌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