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推量子運算,鴻海研究院成立首座離子阱實驗室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12 月 12 日 10:09 | 分類 量子電腦 , 電腦 Telegram share ! follow us in feedly
力推量子運算,鴻海研究院成立首座離子阱實驗室


鴻海研究院今日舉辦「NExT Forum」量子計算論壇,並於會中宣布成立「離子阱實驗室」,由鴻海研究院量子計算研究所主導開發量子編譯器,投入離子阱量子電腦的開發規劃,預計 5 年內推出 5 到 10 位元開源、可編碼離子阱量子電腦,做為中、長期可擴展量子電腦的平台原型。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致詞時表示,隨著電腦硬體成長幅度的趨緩及傳統電腦的計算能力趨近飽和,為把握量子計算技術發展契機,鴻海研究院將成立首座離子阱實驗室。

所謂的離子阱,是一種實現量子計算的平台,也就是俗稱的量子電腦。現階段對於量子計算平台的選擇百家爭鳴,其中最有名的包括 IBM 和 Google 的超導量子位元,以及 IonQ、Honeywell 公司使用的離子量子位元。離子阱即是一種束縛離子的技術,以操控並使用這些離子位元,而這樣的技術早在 1950 年代就被發明出來,目前較為成熟且重要的應用包括質譜儀。

劉揚偉指出,量子科技被譽為下一世代的解決方案,可視為驅動人工智慧、新世代通訊、半導體、資通安全變革的重要技術,然而量子電腦要真正發揮優勢,讓量子應用逐漸成熟,仍有許多技術瓶頸需待突破,因此專注在台灣量子計算優秀人才的培育,同時打造具品質與國際聲望的研究環境,吸引國際人才的加入,是現階段刻不容緩的任務。

劉揚偉強調,台灣擁有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勢必成為發展量子電腦的最佳助力;應在關鍵技術上建立一系列的知識產權;同時積極投入量子電腦硬體的研發,以延續半導體產業的優勢,從量子電腦的設計與製作面著手,進而發展量子電腦及周邊設備的關鍵技術。透過首座離子阱實驗室的成立,鴻海研究院量子計算研究所將積極培養台灣在量子科技方面的人才,期許能成功延續台灣在半導體的產業優勢,再創下世代資訊產業的奇蹟。

關於離子阱量子電腦的開發規劃,鴻海研究院離子阱實驗室主任林俊達透露,隨著離子阱實驗室的成立,未來將結合鴻海在半導體、資通訊和精密製造的能力,開發離子阱晶片、積體光學,以及先進集成電路等核心硬體設施,由量子計算研究所主導開發量子編譯器,並尋求業界合作,預計在 5 年內推出 5 到10 位元開源、可編程的離子阱量子電腦,以供台灣社群教學訓練用。

(首圖來源:鴻海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