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研發抗癌新藥+免疫療法!縮小 30% 腫瘤減少毒性副作用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12 月 13 日 15:35 |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Telegram share ! follow us in feedly
國衛院研發抗癌新藥+免疫療法!縮小 30% 腫瘤減少毒性副作用


國家衛生研究院今日發表新型奈米鉑金抗癌藥物「靶鉑 TM」(TargeplatinTM),經肺癌的動物模型實驗發現,結合免疫療法,相較於化療搭配免疫療法的效果更佳,腫瘤可再縮小 30% 至 50%,有助於增強療效。

國人罹癌率逐年攀升,癌症在台灣已連續 41 年位居首要死亡原因,讓人人聞癌色變,近年來隨著對於腫瘤微環境與癌細胞生長機制的研究越發了解,傳統化學療法搭配新穎免疫療法,可提高病患存活率和治癒率,逐漸成為抗癌新世代治療方式。

國衛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林淑宜團隊,研發新型鉑金抗癌藥物靶鉑 TM,並與免疫醫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林文傑合作,釐清靶鉑抑制腫瘤血管新生、抑制缺氧誘導因子(HIF-1α)訊號,並進一步減少腫瘤細胞表達 PD-L1,增加殺手 T 細胞進入腫瘤微環境,營造有利對抗腫瘤發展的反應機制。

林文傑表示,傳統鉑金抗癌藥物為化療常用的一線藥物,用於治療 50% 以上的癌症患者,通常初期療效不錯,但後續臨床屢見腎毒性、神經毒性、骨髓抑制等副作用,雖可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然而會同時誘導活性氧化物(ROS)產生,惡化腫瘤微環境進而產生抗藥性。

林淑宜團隊多年前研發出新一代可降低腫瘤表面 PD-L1 的抗癌新藥「靶鉑 TM」,利用雙重籠狀鉑金奈米團簇複合物(DCPN)技術,只有在腫瘤細胞周邊酸性微環境時才會釋出抗癌活性成分,具有「瞄癌靶向功能」,不會傷及正常細胞,並可避免腎毒性、神經毒性、骨髓抑制等副作用,減少癌症患者因為藥物副作用而放棄化療的機率。

林文傑指出,腫瘤細胞誘發周邊環境產生慢性發炎反應,因應缺氧環境釋放出的缺氧誘導因子(HIF-1α)訊號,透過增加免疫檢查抑制分子 PD-L1 的表現,誘發免疫 T 細胞進入耗弱狀態,而失去攻擊腫瘤細胞的功能,進而逃避免疫系統的監控。

林文傑說明,透過小鼠同源動物腫瘤模式實驗進一步證實,靶鉑在癌細胞中釋放鉑離子阻斷 DNA 修復時,同樣會產生 ROS,但透過靶鉑本身所具有的類酵素功能,可以將 ROS 轉換成水與氧分子,進而改善局部缺氧,阻斷因缺氧環境的腫瘤血管新生路徑。

林文傑補充,PD-1 抑制劑合併靶鉑治療,能減少 PD-L1 表現,並增加殺手 T 細胞進入腫瘤微環境,因而降低腫瘤的免疫逃脫,增強癌症免疫治療療效,可使腫瘤再縮小 30% 至 50%,並經動物實驗,已在三陰性乳癌、肺腺癌、卵巢癌、大腸癌發現具有療效。

林文傑強調,靶鉑具有取代第一線鉑金抗癌藥物,成為精準有效靶向藥物的潛質,並在今年完備日、美、加、澳、歐洲及台灣等多國專利,目前實驗室製程轉移到 CMC 試量產,期待能盡早完成集資,進行毒理及藥理測試,以遞送臨床試驗申請,嘉惠更多癌症病患。

(首圖來源:國衛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