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執行深海研究工作,國研院海洋中心與中山大學海下科技研究所合作,共同研發作業深度 3,000 公尺之輕型工作級水下無人遙控載具(ROV),可因應不同海域與作業目標,完整支援科學研究與海事工程需求。
台灣身為四面環海的國家,勢必得了解周遭海洋環境,過去國研院海洋中心已有外購重型工作級水下無人遙控載具,整體重量 6 噸,調動時需出動 200 噸大型吊車及 3 台平板拖車載運,再花 3 天整備,而且僅能在勵進研究船上使用,當任務不需要這麼大的水下載具時,使用上便不敷成本。
為此,海洋中心與中山大學海下科技研究所合作,共同研發了作業深度於 3,000 公尺的輕型工作級 ROV,同樣配有 2 支工作手臂,但體積更小(約重型的 1/3)、重量更輕(約重型的 1/10),一輛 15 噸吊車及一輛 3 噸半卡車即可完成吊裝載運,1 天內即可完成整備。
此外,輕型水下無人載具在設計時便考量了科技部所有研究船,因此亦可於新海研一、二、三號研究船上使用,協助支援各種不同工作需求。
國研院表示,目前輕型工作級 ROV 已完成加工製作、組裝、港內配重及控制等測試,也順利於小琉球海域完成作業演練,未來可執行各種探測工作,包括探勘、採集有價深海礦物,或執行海底電纜、風機機座等海事工程作業。
(首圖來源:國研院海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