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建構台灣自製量子電腦與量子通訊網路系統,量子國家隊旗下 17 個團隊名單正式出爐,專家形容量子國家隊就像聖母峰登山隊,經過長期訓練且已規劃好攻頂路徑,研發目標明確,希望 2030 年就能建立台灣量子科技產業鏈。
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整合中研院、經濟部、科技部,於今(16)日舉行跨部會聯合記者會,宣布 17 個量子國家研發團隊正式集結完畢,包含 72 位跨領域專家學者、24 家公司,研發面向將聚焦「量子元件」、「量子電腦」、「量子演算法」、「量子通訊」等項目。
量子系統推動小組執行長、陽明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張文豪教授表示,17 個產學研團隊研發內容可分為 3 大類,分別為:
- 通用量子電腦硬體技術:7 個計畫、29 名主持人、12 個產業參與;與晶片廠、電路廠、封裝廠相關
- 光量子技術:4 個計畫、22 名主持人、8 個產業參與;與光電廠、電信公司、封裝廠、國防產業相關
- 量子軟體技術與應用開發:6 個計畫、21 名主持人、4 個產業參與;與軟體商、網路商、製藥商、金融業、物流業相關
研究計畫主題則有:
- 通用量子電腦硬體技術:建構可擴充超導量子電腦、超導參數放大器研發、高同調性超導量子電路材料、矽基量子點量子計算、CMOS 整合鍺量子位元、低溫 CMOS 元件之 DC/RF SPICE 模型、以中性原子實現量子計算與模擬
- 光量子技術:多功能量子通訊網路、光量子晶片應用於積體化多通道量子隨機亂數產生器、非高斯連續變量積體光電晶片量子計算、分波多工光纖量子通訊網路中量子密鑰開發關鍵零組件及系統整合研發
- 量子軟體技術與應用開發:量子計算機科學理論發展、量子虛擬機、量子程式驗證及轉換、量子計算最佳化及金融應用、量子噪聲進行化學系統量子模擬之演算法、量子糾錯設計
接下來數年,17 個團隊將針對當今量子科技瓶頸進行突破性研發,盼開發臺灣獨到之量子科技軟硬體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短期內後量子密碼學可快速提升台灣資安防護安全等級;中期成果為架設出都會型規模網絡,可達到絕對資安通訊等級;長期而言,台灣可掌握參數放大器、低溫電路等關鍵技術,而台灣半導體製程、IC 設計與封裝技術將成為一大助力。
(首圖來源:科技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