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南方崛起】台積電引領南部半導體聚落發展,拚上台灣矽島關鍵拼圖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3 月 24 日 9:01 | 分類 封裝測試 , 手機 , 晶圓 follow us in feedly
【大南方崛起】台積電引領南部半導體聚落發展,拚上台灣矽島關鍵拼圖


「早期,半導體企業就連要把研發團隊設在竹南都困難重重,研發人員是跨不出竹科園區的。」說話的是一位在半導體 20 年資歷的外商主管,如今,半導體的蓬勃發展不僅讓企業紛紛將研發量產能量往中科、南科延伸,就在台積電宣布將到高雄設廠後,再度驅動了供應鏈的移動態勢──南台灣半導體聚落擴大。

事實上,近年來南科早已成為無論是晶圓代工廠還是周邊設備材料供應商的發展重鎮,除了台積電將包括 5 奈米與 3 奈米最先進製程都放在南科,並且將南科打造為生產重鎮外;聯電也同樣看重南科發展,它最大的研發中心就設置在南科。除此之外,就連先進製程最關鍵的設備商 ASML 也都把在台最大的研發中心設在南科。

南科 2021 年營業額首度破兆,再度超車中科

從科技部公布的數據來看,2021 年南科的營業額首度破兆,並且再度超越中科,達新台幣 1.09 兆元。由廠商的動態和營業額規模都不難看出南部半導體聚落的重要性已不可同日而語,再加上台積電宣布前進高雄,從台南到高雄路竹,再一路往橋頭,並銜接高雄的科技產業園區,串起半導體產業發展所需要的土地、水、電、人才與政策配套,南台灣將被推上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關鍵地位。

▲ 竹科、中科、南科營業額變化比較。(Source:科技部)

「高雄的半導體聚落一定會發展起來」,一位南部半導體企業大老說,因為產業聚落要能發展起來最大的關鍵「政府政策的大力推動」,以及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的條件都到位,南台灣半導體聚落的發展時機可說是「天時、地利、人和」。

而他口中的「天時」指的就是半導體產業的戰略關鍵角色,以及各國政府對其重視度的大幅提升。除了受疫情影響,導致晶片短缺,使得晶片的順利供應成為各國政府關切的議題之外;因地緣政治的影響,半導體成為戰略產業,各國政府關注起當地半導體企業發展,而做為晶片製造關鍵角色台積電的動向更是各國積極爭取與關注焦點。

▲ 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分布。(Source:WSTS)

台經院研究員暨總監劉佩真就表示,從全球框架來看,台積電宣布的海外設廠皆是依照當地國家或市場不同需求,設置不同的製程產線,包含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將設置的 5 奈米、日本的 22 奈米與 28 奈米,以及未來台積電若赴歐設廠也可能以車用晶片為主。然而以整體策略來看,台積電「最先進的製程依舊是放在台灣」。

正因為台積電將最先進製程與最大產能都放在台灣,造就了南台灣半導體聚落發展的「地利」條件。「過往的竹科、中科、南科已趨向飽和(包含土地和其他資源),無法負荷台積電大型晶圓廠所需。」劉佩真分析,「供應鏈往高雄的南進,也意味著風險性的分散」。

具政策力道、天然資源與城市發展完整優勢,高雄成產業新選項

而高雄能雀屏中選,除了當地政府能提供的水、電、土地資源外,還有原先就在高雄有相當產能的後段封裝廠日月光,以及高雄石化產業鏈的搭配。更甚者,台積電將落腳高雄的位置,有著位於捷運線上的優勢,「這是全台唯一一個捷運可到的科學園區廠區」,高雄市經發局長廖泰翔直言,高雄能提供的是更完整的生活機能。

▲ 橋頭科學園區(模擬圖)未來將成為高雄半導體聚落重要的一環。(Source:高雄市經發局)

儘管台積電預計在高雄的廠區以 7 奈米和 28 奈米製程為主,並非最具指標性的最先進製程,但台積電的進駐能帶來的磁吸效應,依舊是南台灣科技廊道能成功的關鍵推手──這一次,不只是台積電來了,半導體設備、材料廠商也跟著進駐或擴大在高雄的規模,IC 設計公司也摩拳擦掌準備插旗。

其中,德國默克集團就率先宣布將在擴大高雄廠的規模,「這是默克全球第一座能提供完整半導體生產所需材料產品線的廠房」,默克台灣半導體事業處總經理陳俊成說明,高雄廠提供的產品線從薄膜沉積材料、特殊氣體、圖形化或是平坦化材料,擴大至附著的材料供應系統和服務系統。除了產品線的擴增,默克也將加大在高雄的研發能量,目標是在高雄提供客戶最大的研發和應用能力。

不只是默克,做為半導體先進材料供應商的英特格也同樣宣布將在高雄設立一座提供 5 奈米以下最先進技術產品的廠區,並罕見的公布其投資金額達新台幣 140 億元。

除了半導體製造與相關設備材料商都大動作宣布在高雄設廠外,IC 設計公司在南台灣的布局腳步也未停歇,群聯董事長潘建成就表示,為了卡位人才,預計將在高雄設立規模約 800 至 1,000 人規模的研發中心。

從半導體企業的積極布局,不難看出南台灣半導體產業聚落的發展早已今非昔比。繼竹科、中科之後,南台灣科技廊道與半導體聚落的成熟,可說是完整了台灣走向「矽島」的最後一塊拼圖。隨著半導體企業摩拳擦掌欲在高雄擴大研發與生產團隊,勢必將在高雄與整個南台灣掀起新一波搶才大戰,毫無疑問將為當地的人才需求與薪資結構帶來改變,並推動城市產業結構的轉變,未來的翻轉與改變值得期待。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