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音速飛彈令敵人憂心,簡單解構性能與研發挑戰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3 月 25 日 16:50 | 分類 軍事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極音速飛彈令敵人憂心,簡單解構性能與研發挑戰


俄烏戰爭開打,當地成為各國新一代武器的最佳測試場域,新型無人機、地對空飛彈、反戰車飛彈紛紛出籠,展現最新研發結果。最近戰事俄羅斯首次採用代號「匕首」極音速飛彈攻擊烏克蘭,這號稱飛行時速超越音速 5 倍以上,且能 1 小時內攻擊全世界任何目標,且目前沒有任何裝備能攔截的新型武器,一時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

外媒報導,極音速飛彈就是飛行速度超過每小時 6,174 公里(約 3,836 英里) ,也就是超越音速 5 倍。高速飛行下,代表敵方發現飛彈來襲後,僅有短時間反應甚至攔截。雖然傳統洲際彈道飛彈 (ICBM) 彈頭重返大氣層的準攻擊階段,飛行速度就超過音速 5 倍,但已難改變航向,沒有太多機動性。

新極音速飛彈與洲際彈道飛彈不同,發射後仍有改變航向的可能,彈性與靈活性更高,不受敵方攔截,生存性更好。就目前來說,極音速飛彈構造大致分為兩種,首先是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HGV),發射到太空後,採類似傳統洲際彈道飛彈模式重返大氣層,再藉滑翔飛行器構造隨機飛行,欺騙敵方防空雷達逐步接近目標,最後攻擊。另一架構是高超音速巡航導彈(HCM),雖然速度不如 HGV 快,仍能以極音速飛行,並以傳統巡弋飛彈低空飛行讓敵人無法偵測攔截,幾乎沒有時間反應。

不論哪種構造,對研發人員都是巨大的挑戰。一是以如此極速飛行,與空氣摩擦生熱是關鍵。摩擦生熱溫度可能瞬間飆至 2,200°C (3,990°F)。經典超音速飛機如 SR-71 戰略偵察機、米格 25 戰鬥攔截機的鈦金屬,1,670°C(3,040°F)就會熔化,要打造極音速飛彈外殼,材料與製程都要到新層次。

另一方面,高價飛彈的通訊導引也是關鍵。飛彈飛行時高溫會在彈體周圍形成一團「等離子體」超帶電粒子,普通無線電訊號很難穿透,像太空梭或載人火箭重返大氣層時也會遇到類似問題,與地面聯絡中心通訊通常會中斷。極音速飛彈導引通訊如何克服障礙,考驗研發人員的智慧。

即使研發難度很高,各國仍競相投入,因極音速飛彈的超高飛行速度給予防空系統極大壓力,各國防空網路統統被打破,必須重新思考防空模式。雖讓具極音速飛彈的一方掌握優勢,也使有優勢的國家有機會打勝仗。

(首圖來源: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