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月 1 日,韓媒《Business Korea》爆料指出,3M 位於比利時的一處半導體冷卻廠使用 PFAS 的產線,因為長期無法通過當地環保法規要求,正處於無限期停工中。
3M官方更已於3月中私下通知三星、台積電、英特爾與海力士等客戶,悲觀表示現有庫存最多只能再撐三個月,若屆時無法復工,有可能對半導體業帶來重大衝擊。
為何一個遠在比利時的工廠,會帶來這麼大的影響?原來,該廠提供了全球高達八成的半導體冷卻劑產量,而製造過程中往往會使用PFAS這項化學品。
不幸的是,近期因為3M在當地發生的一連串污染醜聞,已讓PFAS成為比利時政府與當地環保團體眼中的頭號公敵,更導致該冷卻廠遲遲無法復工。
到底PFAS是什麼特殊化合物?對人體危害的爭議在哪?
PFAS中文名稱為「含氟表面活性劑」,其實是包含了全氟與多氟烷基物質的統稱,是生活中常見的化學物質。由於它們具備防水又防油的優點,用途廣泛,從牙線、食品包裝用紙、化妝品、鍋具到家具都能看到它。
曾是杜邦鐵氟龍事件主角,還改編成電影
然而,PFAS家族中,正包含了惡名昭彰的PFOA(全氟辛酸)與PFOS(全氟辛烷磺酸)。
像是PFOA,正是美國化工大廠杜邦長達數十年的公害事件主角,事件過程曾拍攝為紀錄片《The Devil We Know》;以及電影《黑水風暴》,片中控訴杜邦內部在1980年代就知情,卻刻意隱瞞民眾多年,工廠裡第一線工人還曾生出畸型胎兒。
原來,該企業在50年代開發使用PFOA在鐵氟龍不沾鍋塗料中,結果化工廢棄物長期污染當地土壤與飲用水,最後經過醫學研究證實,PFOA不但存在於居民體內,還與引發多種癌症相關連疾病。最後杜邦終於在2017年祭出6.7億美元賠償金與數千名居民和解。
如今,PFOA早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歸類為人類可致癌物質。許多鐵氟龍與不沾鍋業者一度研發改用PFOS,但後來經許多研究證實,一樣會有人體健康的疑慮。因此,這兩種化合物,在2020年均被歐盟列入為需要監管的污染物,要求企業減少生產,不沾鍋業者也改用Gen-X來取代。
而這次發生於比利時的3M污染事件,最初是上一代的PFOS所引爆。2018年,3M這個位在安特衛普省內茲韋恩德雷赫特(Zwijndrecht)鎮的廠房周遭,在進行市區重整施工時,被發現土壤裡殘留十多年前3M就已經停產的PFOS化學物質。
比利時廠房污染,官員早知悉
沒想到,隨後比利時媒體《VRT》揭露,當地一些政府官員與安特衛普市長早在前一年(2017年)就已經知悉,卻佯裝不知情。
這個醜聞導致該市長辭職下台,當地政府也不得不積極針對當地土壤、水源與居民進行調查,並擔憂周遭15公里內生產的雞蛋恐遭污染,建議民眾避免食用。
也因為有這個不光彩的紀錄,去年11月,當地政府於3M廠房周遭800名居民的血液中驗出相對高的PFAS殘留量時,立即引發當地民眾與環保人士的激烈不滿,迫使當地政府立即下達禁令,要求3M在廢水排放改善前,完全禁止該廠PFAS相關產線運作。堪稱是各國政府中至今最嚴格做法。
而去年至今,3M曾尋求法院駁回禁令,皆遇失敗,並於日前發表官方聲明指出,3M願意負起責任改善,已經致力於改善空氣與廢水排放等。但至今該廠仍未全面恢復原有產線運作。因此3M才於私底下通知半導體業客戶,擔心會對產業帶來衝擊。
真是如此嗎?其實,3M的半導體冷卻廠在全球共有五座,除了比利時外,另外在美國與德國尚有四座。據研判,短期內會將產能轉移到這些廠房來救急。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也在個人Twitter上表示,這些冷卻劑主要用於設備維護或修理,日常生產不需要更換。
The impact on semiconductor supply from the shutdown of 3M’s coolant plant in Belgium could be almost ignored. The coolant is mainly used for equipment maintenance or repair, and it doesn’t need to be replaced for daily production.https://t.co/Hdg0HLPqEh
— 郭明錤 (Ming-Chi Kuo) (@mingchikuo) April 4, 2022
歐美研議在食品包裝上禁用PFAS
只是,今年美國與歐盟也正在研議禁用PFAS的環保法規,丹麥更已成為全球第一個禁用PFAS的國家,因為經過多年研究顯示,PFAS難以被人體代謝,被稱為「永久的化學品」。但目前只針對食品包裝下手,因為這些化學物質若不慎入口,對人們帶來的健康衝擊最大。至於工廠製造相關的污染疑慮與規範並未納入。
不過,如果因為比利時3M廠這次事件,導致歐美各國政府改變禁用PFAS的態度,就可能對半導體產業產生影響。
當污染發生在別人家,半導體業者還能置身事外嗎?在全球近年鬧晶片荒,讓半導體供應鏈上每個環節更顯重要時,這議題已變得更無法迴避。該怎麼解?就看被歐美各國視為戰略物資、吃到不少政策紅利的半導體業,如何協力為環保盡更多心力。
(本文由 遠見雜誌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