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號於烏托邦平原發現水流動證據,發生在火星寒冷乾燥年代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5 月 12 日 12:25 | 分類 天文 , 航太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祝融號於烏托邦平原發現水流動證據,發生在火星寒冷乾燥年代


隨著中國祝融號火星車加入探勘行列,越來越多證據支持火星地表流淌過液態水,而根據祝融號最新發現,當大家認為火星已進入乾燥又寒冷的時期後,烏托邦平原卻出現水活動的證據。

中國祝融號火星車跟隨著天問一號飛行器一同前往火星,並於 2021 年 5 月 15 日降落烏托邦平原,該地之前僅 NASA 維京 2 號著陸器於 1976 年曾著陸並探測過。

祝融號重 240 公斤,帶有導航與地形相機、火星車次表層探測雷達、火星表面磁場探測儀、火星氣象測量儀、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儀、多光譜相機等 6 台科學載荷,原設計壽命為 3 個月,但至今它仍在運作,即將迎來它的火星一週年。

許多科學家認為火星從 30 億年前就進入亞馬遜紀(Amazonian epoch)地質年代至今,然而這段日子祝融號研究了烏托邦平原的礦物質與水冰分布,根據盆地初步調查數據,發現 7 億年前火星仍有水流動證據,為火星地質史提出新的謎題。

亞馬遜紀是火星其中一個地質年代,始於 30 億年前至今,特徵為隕石和小行星撞擊率非常低,環境極度乾燥寒冷。在進入亞馬遜紀之前,火星曾經溫暖又潮濕,但由於經歷某些尚未確定的原因,導致火星形成如今乾燥又寒冷的沙漠景觀。

然而祝融號儀器卻在理應乾燥的亞馬遜紀年代中,發現被鎖在年輕烏托邦平原岩石中的水合二氧化矽與硫酸鹽,類似其他火星探測器於其他區域發現的水合礦物,是火星水活動的指標。

烏托邦平原的岩石表面有一層堅硬外殼,當大量水(無論地下水還是融化的地下冰)蒸發就會形成這種類型殼層,且該地岩石殼層比其他地方都還要厚,說明烏托邦平原在數千萬年前的水循環比科學家預期更活躍,儀器分析礦物質也表明,約 7 億年前,該地點仍存在大量液態水。

未參與研究的加州理工學院行星科學家 Eva Scheller 表示,我們還沒看過這麼年輕的火星液態水證據,它們在這些「年輕」岩石中是常見或不常見?過去,烏托邦平原便因為可能曾經存在一片海洋而引起科學家興趣,現在發現水合礦物,對當地地質與火星氣候演變都具有重要意義。

新論文發表在《科學前緣》(Science Advances)期刊。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