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造成短缺,拉美掀化肥搶奪大戰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5 月 26 日 8:00 | 分類 國際觀察 , 農業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俄烏戰爭造成短缺,拉美掀化肥搶奪大戰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在全球各個層面造成衝擊,基本食物漲價和短缺問題更加惡化。化肥原料貿易也受到波及,形成短缺以及價格持續衝高。世界各地農夫被迫減少肥料用量,或實施農地休耕,糧食供應問題將更加緊繃。在拉丁美洲也掀起了搶奪化肥戰爭。

俄烏戰爭,波及化肥供應

俄羅斯在2月24日發動對烏克蘭的戰爭,引發西方國家的制裁,導致能源、糧食運輸受阻,價格上揚,化肥關鍵原料也出現同樣的情況。專家擔心,缺少化肥原料,農業難以增產,糧食短缺問題恐將更加嚴重。

俄烏戰爭距離拉美地區有上萬公里之遙,但卻讓拉美一項關鍵農業補給的供應出了問題。

以委內瑞拉為例,至關重要的石油行業因遭美國制裁而崩潰,燃料短缺已存在多年。如今,化肥又是一個令農民頭疼的問題。

委內瑞拉西部地區波圖古薩省(Portuguesa)日前降下雨季第一場傾盆大雨,這是種植玉米的時候了。玉米是這個以傳統玉米餅而聞名的南美國家的主食。

但就像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地區一樣,為作物尋找足夠肥料的競賽正在進行中。

根據委內瑞拉農業生產聯合會(Fedeagro)的數據,委內瑞拉每年使用的18萬公噸化肥中,約有80%是進口的,主要來自俄羅斯,也有部分來自烏克蘭和白俄羅斯。

因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Alexander Lukashenko)支持俄羅斯的侵略行動,因此西方國家的制裁,也納入白俄羅斯。至於烏克蘭則因為遭受圍困,出口困難,這使得整個拉丁美洲都在爭先恐後地尋找其他替代來源。

能源化肥雙缺,農民壓力大

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出口國,占全球市場的12%以上,但其銷售幾乎因制裁而陷入癱瘓。

委內瑞拉農業生產聯合會主席方提納爾(Celso Fantinel)表示,「感謝上帝,我們在去年10月和11月的商業談判中,購買了俄羅斯化肥,並在12月付款,因此才能在今年2月和3月運達。」

不過方提納爾表示,需求仍然不足三分之一,但天氣不等人,沒有時間尋找替代來源。

委內瑞拉獨立農業生產商協會PAI主席博洛廷(Ramon Bolotin)表示,由於遭受8年制裁導致經濟衰退,加上4年來的惡性通貨膨脹,委內瑞拉經濟陷入危機,「我們目前只有30%的產能」,「但即使是如此,化肥仍不夠這30%的產能使用」。

博洛廷指出,對於一個3,000萬人口,3%的人從事農業以養活另外97%的國家而言,化學肥料是不可或缺的。

拉美農業大國,同樣困境

委內瑞拉農民,現在面臨的是燃料短缺和化肥不足的雙重困境。波圖古薩省是一個農業區,被稱為委內瑞拉的「糧倉」。

根據Fedeagro,委內瑞拉的農業部門預計播種25萬公頃玉米、5萬公頃稻米、6 萬公頃甘蔗和7萬公頃咖啡與可可等其他農產品。但肥料短缺是一個巨大的障礙。1公頃玉米作物可以收成10噸,如果條件不合適,這個數字可能會下降到3或4噸。

整個拉丁美洲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根據政府的資料,去年巴西使用的4,050萬噸化肥中,近81%是進口的,其中20%來自俄羅斯。在巴西,有的農夫已降低化肥使用率,另外,國會議員也開始推動解禁受保護的原住民土地,以開採鉀鹽礦。

至於阿根廷每年使用大約660萬噸化肥,60%進口,其中15%來自俄羅斯。

墨西哥、厄瓜多、哥倫比亞和秘魯也或多或少依賴俄羅斯的化肥進口。

厄瓜多總統拉梭(Guillermo Lasso)在3月表示,由於國際危機引發的「農產品價格上漲」,厄瓜多政府將補貼化肥進口。

在委內瑞拉波圖古薩省土倫(Turen)種植玉米的霍本納(Horst Hobener)告訴法新社,化肥價格在幾個月內上漲了120%。

糧食危機恐持續惡化

委內瑞拉石油業崩潰連帶衝擊石化業。石化業在過去負擔了國內對化肥的部份需求。

農民要求政府重新啟動位於北部卡拉波波州(Carabobo)的石化工廠。該工廠自2017年以來就處於半癱瘓狀態。

根據委內瑞拉國營石油公司PDVSA表示,該工廠有能力每年生產15萬噸氮肥和磷肥。

土倫農民使用的俄羅斯化肥由10%的氮、26%的磷和26%的鉀組成。

方提納爾指出,「我們有兩種基本成分:尿素(氮)和磷,我們只需要進口氯化鉀」。他們正在尋求其他選項,但全球短缺意味著許多出口商因國內需求而暫停銷售。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打亂了全球肥料供應,價格逐步上漲勢必影響全球農耕的成本,帶動通膨,繼續衝擊全球經濟。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FAO)首席經濟學家柯藍(Maximo Torero Cullen)已經警告,缺少化肥原料,農業難以增產,若不盡快解決這個問題,未來一年全球將必須面對十分嚴重的糧食供給問題。

(本文由 中央廣播電台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