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廠靠收購日企擴大規模,專家緊張:太鬆懈技術會被台灣人整碗端走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6 月 01 日 9:58 | 分類 國際金融 , 汽車科技 , 零組件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台廠靠收購日企擴大規模,專家緊張:太鬆懈技術會被台灣人整碗端走


2016 年鴻海收購夏普引發各界關注,這是外資企業第一次收購日本大型機電公司。隨著併購持續,目前台灣公司範圍擴大到汽車產業,並尋找一條生產自家電動車的捷徑,讓日本分析師警告「如果日本過於鬆懈,技術可能會被台灣人取走甚至追上」。

日經報導,台灣汽車市場規模不到日本十分之一,由於池子太淺,難以培養大公司,相反地,像鴻海、台積電這種大公司較有機會跟日本吸取經驗。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在股東會表示,目標 2025 年全球市占達 5%、電動車產業營收規模達 1 兆元,以及每年電動車出貨 50 萬至 75 萬台。

鴻海已與 2,360 間供應商合作,準備 2023 年將電動車業務推向高峰,有近 100 間日本供應商,包括去年宣布與鴻海洽談建立合資企業的日本電產(Nidec)。日本汽車零組件供應商高層表示,鴻海汽車生產沒有專業知識累積,所以急於向日本吸取技術。

除鴻海外,其他台灣企業也採取類似行動。聯電 4 月宣佈將與日本電裝株式會社(DENSO)合作開發車用功率半導體,計劃 DENSO 設計晶片、聯電在日本三重縣廠量產。DENSO 也入股台積電熊本廠投資,合作領域包括自駕系統晶片。

隨著電動車成趨勢,市場需求將呈現爆炸性成長,台灣公司利用過去收購日本的經驗獲得啟發,再度當成擴大規模的跳板。

台灣過去已靠收購日企擴大規模 

其實台灣企業 2010 年代就開始收購許多日本製造商,當時日本遇到金融危機,最有名的莫過鴻海 2016 年收購日本最知名品牌夏普,這也是外資企業第一次收購日本大型公司。

隨後便開啟台廠併購潮,鴻海 2018 年收購東芝(TOSHIBA)個人電腦業務;聯電 2019 年併購與日本富士通(FSL)合資的 12 吋晶圓代工廠三重富士通半導體(MIFS);華邦電轉投資的子公司新唐 2020 年併購日本 Panasonic 半導體事業;同年鴻海以夏普為平台,從蘋果供應商 Japan Display 手中收購液晶面板工廠。

這些交易都提高台灣身為全球技術供應鏈不可或缺一環的地位,加上日本準備提供巨額補貼,以吸引台積電和聯電投資,日經認為,這些都一再暗示高科技製造產業力量平衡傾向台灣。

台灣公司接連擴張令日本產業觀察家緊張

部分日本產業觀察家表示,對台灣企業將目標擴大到汽車產業感到震驚,且台日友好關係將使過程更容易。

日本分析師認為,如果日本對合作關係和其他問題過於粗心,技術可能會被台灣人取走,日本汽車產業也將被台灣超越。「日本公司對中企收購和合作非常警惕,但對台灣太缺乏這種意識」。

從事跨國併購的日本專家指出,即使與另一方合作,日本企業也不該把頂尖技術給台灣,如果想聯手,應在合作夥伴可分潤但不分享技術的條件下進行。

(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