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 與東京電子攜手,開發新 3D 晶片堆疊技術用於 12 吋晶圓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7 月 14 日 13:20 | 分類 IC 設計 , 半導體 , 晶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IBM 與東京電子攜手,開發新 3D 晶片堆疊技術用於 12 吋晶圓


根據外媒報導,藍色巨人 IBM 和日本半導體設備商東京電子日前宣布,在 3D 晶片堆疊方面獲得了新得技術突破,成功運用了一種新技術將 3D 晶片堆疊技術用於的 12 吋晶圓上。由於晶片堆疊目前僅用於高階半導體產品,例如高頻寬記憶體 (HBM) 的生產。不過,在 IBM 與東京電子提出新的技術之後,有機會擴大 3D 晶片堆疊技術的應用。

報導指出,3D 晶片堆疊技術在當前被視為延續摩爾定律 (Moore′s Law) 的利器之一,這使得多家半導體企業公司都在進行努力,期望將「每單位面積」的電晶體數量,轉變為 「每單位體積的電晶體數量」。而與一般平面結構的晶片相較,3D 晶片堆疊允許多層堆疊,而矽穿孔封裝 (TSV) 就是 3D 晶片堆疊技術當中的關鍵。

IBM 與東京電子新開發的技術,本質上是一種將矽晶片連接在一起的新方法。傳統的晶片堆疊需要堆層間的矽穿孔,這可以使得電力向上流入堆疊層,並使兩層串聯執行工作。但是,這需要削減堆疊層的背面,以露出 TSV 空間以提供另一層堆疊層透過 TSV 來連結。只是,堆疊層中的厚度非常薄,通常僅小於 100 微米。這就因為著它們的脆弱性,讓他們當中需要一個載體晶片來支撐。

所以,通常這些載體晶片由玻璃製成。藉載體晶圓與晶圓的鍵合,以確保它可以在生產過程中不受損壞。完成生產後,使用紫外雷射去除載體。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使用載體晶片,但將其進行層與層分離需要物理的機械力來幫助,這對於晶圓的完整性可能是造成風險。因此,在這 IBM 與東京電子新開發的技術上,將使用紅外線雷射來進行層與層分離,進一步剝離兩個對矽穿孔的晶片,將能有效的降低破壞晶片完整性的風險。

另外,新技術也將允許在不使用玻璃載體的情況下堆疊兩個矽晶片。相反,製造商可以跳過這一步,直接進入矽晶圓跟暨晶圓連接堆疊的步驟。IBM 表示,除了不再需要這個額外步驟來簡化流程之外,還有其他優勢。例如,它表示它將有助於消除工具兼容性的問題,億降低缺陷的風險之外,並允許對薄晶圓進行線上測試。IBM 指出,這些優勢將使先進的小晶片結構生產變為簡易,也使得其技術可以廣泛的被應用。

報導強調、自 2018 年以來,IBM 和東京電子在該項技術的研究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有鑑於矽晶圓製造的發展方向,這可能會是該產業的一個關鍵發展。因為,隨著節點尺寸的微縮到 2 奈米以下,封裝和堆疊技術將成為希望將微縮的過程往更小的節點一棟,而且將不再是發展高性能晶片公司的一項優勢。尤其,處理器大廠英特爾 (Intel) 已經在發展使用 Foveros 技術為 Meteor Lake 系列處理器進行 3D 晶片堆疊設計。不過,相較於英特爾,競爭對手 AMD 在這方面更是領先。然而,到目前為止,AMD 的 Zen 3 架構的處理器僅在其處理器上堆疊 L3 暫存記憶體。有傳言表示,AMD 將會在 Zen 4 架構的處理器上,以及所謂的 Raphael-X 的系列產品中,採用3D 晶片堆疊技術。但是,目前尚不清楚其即將推出的 RDNA3 GPU 是否也跟進採用。

IBM 表示在紐約州建立新研發與測試據點,且未來將擴大規模。IBM 目標此技術創建完整 3D 晶片堆疊。如此,這將有助於解決供應鏈問題,同時也可以提高績效。IBM 預計新技術將能幫助半導體供應鏈降低所需生產與使用的產品數量,同時也有助於未來幾年運算處理能力的提升。

(首圖來源:IB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