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頗多的「人力派遣」業,美國居然變成創投熱門標的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08 月 19 日 8:00 | 分類 人力資源 , 職場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爭議頗多的「人力派遣」業,美國居然變成創投熱門標的


由於社會結構、經濟環境、個人境遇等原因,「人力派遣」在全世界都有很大需求,近幾年更出現規模化、專業化經營的人力仲介公司。

即便如此,「人力派遣」在很多地方都備受爭議:公司是否因轉移人事成本、派遣員工是否同工同酬……許多灰色地帶都讓這行業「水很深」。然而現在的美國,令人驚訝的是,由於在家上班成為主流,「人力派遣」等人力仲介業務,反而成了科技創業投資的明日之星。

「名義老闆」備受歡迎,領跑者兩年百倍增長

Deel 總部位於舊金山,已是代發薪資+人事代管(payroll + compliance)最受關注的參賽者。兩名聯合創辦人都是移民,Alex Bouaziz 來自法國,王碩在北京出生長大。兩人十年前在麻省理工學院相識,畢業後各自創業,雇用遠端員工這件事都遇到問題,後來再聚首,決定朝這方向創業。專案 Deel 成功入選 Y Combinator W19 期,並順利畢業獨立成立公司。

(Source:Y Combinator)

公司 A 想在太平洋某島國找人,但對當地勞動法規不了解,跨國處理又很麻煩,A 就找上 Deel 幫忙仲介當地人事。因 Deel 設立本地實體公司,擁有銀行帳戶,可雇用當地員工發薪水,所以可代 A 公司處理當地勞動法相關事務 ,如勞工保險、納稅、工作簽證等。

Deel 這類公司,扮演的就是「名義雇主」(Employer of Record,EoR)。

透過名義僱主,真僱主仍可在別國招聘員工,更靈活快速拓展市場,同時不必承擔過高人事「試錯」成本,免受遵守當地勞動法風險影響;當地員工勞資關係仍是本地處理,一邊幫境外公司打工,一邊享受本地福利,確實更方便。

Deel 開發了海外遠端/外包員工和薪資管理平台,各國有多少員工,上個月境外薪資分佈,員工合約狀態,在這一站式平台就可輕鬆查看:

Deel 還在員工任職、資料填報、申請文件和流程高度自動化,只要企業和員工洽談好,透過 Deel 自動化平台產生文件,最理想速度從發 offer 到來上班,只要幾分鐘就能完成。

結果就是 Deel 產品對跨國公司財務、人事、法務等各企業行政職都非常方便,這也是為什麼 2019 年創立,幾年就成為遠距工作時代跨境名義僱主領域最受歡迎、業績增長最快的公司。且 Deel 也是完全遠距工作。

目前 Deel 一站式平台支援近 100 國。創辦人兼首席營收長王碩(Shuo Wang)4 月透露,只花 20 個月就達成年度經常性營收(ARR)從 100 萬到 1 億美元百倍增長。2020年增速高達20倍,去年也達成從 400 萬到 5,400 萬美元十倍多年營收增長。

Deel 三年內完成七輪共 6.8 億美元融資,2021 上半年成功躋身獨角獸行列,最近一輪募資後估值據傳達 120 億美元,且有繼續增值的前景。投資者有 a16z、YC、Spark Capital、Coatue 等,均為矽谷及美國創投頂級機構。

為了業務能力更全面及保護海外市場份額,Deel 也收購不少次。去年收購德國同類產品 Zeitgold,今年 6 月收購澳洲競爭對手 PayGroup,兩週前收購西雅圖移民工作簽證服務機構 LegalPad。

遠距工作仍強勁,人事代辦「很合理」

台灣也有很多人力公司,但 Deel「名義僱主」服務和一般「人力派遣」不太一樣,有很大邏輯性差別:

Deel 模式是針對僱主/企業,目的是幫助企業降低跨境業務的人事摩擦,避免不必要、不可預期的額外成本。不過實際業務和最終效果,兩者還是很像,都有調節、穩定和潤滑效果,這也是這行誕生的理由。

由於經濟衰退、效率降低等因素,矽谷大公司對遠距工作其實都「頗反悔」。即便如此,越來越多公司有跨國業務,遠距工作仍是不可逆趨勢。對僱主來說,招募外國員工這件事,既有業務跨境產生本地招聘的需要,也有出於人事/經營成本的考量。對普通人,經濟衰退確實導致大量裁員,很多人都無法在本國找到工作,此時遠距工作自然成為選方案。

順應趨勢,過去兩年不少提供名義僱主及相關服務的公司,都快速增長,如 Mosey、Symmetrical.ai、Remote、Multiplier 等。

和遍佈全球的 Deel 不同,2021 年創立的 Mosey,專精美國 50 州跨州工作業務──正因美國獨特體制,各州勞動法不一樣,跨州雇用、薪資發放、醫療保險等都很複雜。據專業人士估計,美國公司員工所得稅正常成本高達每年 20 億美元。正因水很深,也出現像 Mosey 這種「擺渡人」。

▲ Mosey 產品介面顯示僱主各州員工數、法規風險、業務辦理入口等。

「未來工作最重要的議題之一,就是工作地和居住地脫鉤。這件事對提高工作機會有重要意義,但遺憾的是,美國跨州公司一切合法太難了。」Moesey 創辦人 Alex Kehayias 表示。公司收到共 2,100 萬美元融資。投資人和企業使用者期待透過 Mosey 降低經營難度,充分利用目前就業市場形態與以往不同的人資市場,經濟衰退大環境下找尋增長機會。

Multiplier 和 Deel 業務差不多,支持約 120 國遠距發放。投資方有紅杉印度、老虎全球等,3 月才剛完成一輪 6 千萬美元 B 輪融資,估值 4 億美元。

Collective 業務更獨特:只專注服務「當自己老闆」的人,如內容創作者、設計師、房地產經紀、實體零售商等。整合所有自由職業者需要的後勤服務,不限實體註冊、財務記帳、報稅、法律諮詢等 。公司 2020 年成立,已有三輪計近 3 千萬美元風投,投資者有 General Catalyst、QED、Google Gradient Ventures 等,以及 Uber、Stripe、Substack 等知名公司創辦人、天使投資人。

不爭事實是:美國等多國經濟進入衰退,公司資金困難、破產、裁員相當普遍,由上至下,受害者是每個普通人。保障和開啟全球就業市場靈活性,降低失業對經濟負面影響,「名義僱主」公司確實有些有趣嘗試,值得參考。

(本文由 品玩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De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