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出 LEO 低軌衛星、離子阱核心,鴻海研究院首秀前瞻研發成果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10 月 18 日 14:23 | 分類 半導體 , 航太科技 , 量子電腦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端出 LEO 低軌衛星、離子阱核心,鴻海研究院首秀前瞻研發成果


在 2022 鴻海科技日(HHTD22)中,鴻海研究院今年首度秀出技術成果,端出半導體、人工智慧、量子計算、離子阱、EV𝞹資安驗證平台以及低軌實驗衛星等創新研究內容,其中包括太空中心支持的低軌衛星,將作為集團發展電動車生態系的關鍵布局。

鴻海研究院從 2020 年成立,任務是對焦「3+3」集團發展策略目標,進行領先3 到 7 年的前瞻研究,成為鴻海打造新產業生態系的重要創新支援。今年科技日鴻海研究院同步舉行「HIT 前瞻技術發表會(HHRI Innovation Technology Showcase)」,邀請近兩百名學術界學者教授,以及研究院的產業合作廠商與會交流。

首先,今年在科技日展出的低軌衛星,是由鴻海研究院新世代通訊所與國立中央大學、創未來科技及國際廠商共同合作,並在太空中心的支持下,將成為台灣業界第一顆實驗低軌通訊衛星。此衛星結合大型相位陣列天線波束傳送,及上行下行資料傳輸的全雙工通訊設計,支援 ku/ka 多頻段通訊與多模組寬頻通訊系統,將可應用於多種通訊需求場景,展現研究院次系統設計與軟硬體垂直整合能力。

而鴻海研究院資通安全所今年則聯合 MIT 與北科大打造 EV𝝅,做為開放的EV資安驗證平台,模組化、開放式的硬體設計,並以開源軟體建構而成。EV𝝅 相容 MIH 架構,做為提供實境 EV 運作的平台,現階段產學研關注的 V2X、CANBUS、AI 等各種車內外資安議題的攻防研究,在此平台皆能得到完整實證。

至於鴻海研究院離子阱實驗室,則端出實驗室所開發的第一代離子阱核心,採用刀鋒型電極的設計,電極間距僅約兩百微米。透過精密加工,表面平整度可達數十奈米的等級,能提升離子位元的穩定性,有助於量子運算的高保真度(fidelity)與維持同調時間(coherence time)。

與此同時,鴻海半導體研究所也秀出全球首創的光達先進光源模組;人工智慧研究所展示三大人工智慧前瞻研究成果;量子計算研究所則利用量子模擬探索二元鋰電池硫化鋰(Li_2 S)和三元鋰電池鋰鈷氧(LiCoO_2)的分子結構,還有抗漸凍症藥物依達拉奉(Edaravone)的結構異構物;透過減少量子電路需要的量子位元(qubit)數以及電路的深度,開發更節省量子計算資源,且更快的模擬方法。

(首圖來源:鴻海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