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認為影視遊戲產業跨領域併購潮將至,但為何大部分公司對併購興趣缺缺?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10 月 28 日 8:30 | 分類 數位內容 , 網路 , 電子娛樂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彭博認為影視遊戲產業跨領域併購潮將至,但為何大部分公司對併購興趣缺缺?


全球目前籠罩在一片經濟不穩定的疑雲中,這世界許多大公司正在面臨裁員、股價動盪等問題。全世界的 VC 與投資者擔心仍然處於衰退期,首當其衝受影響的內容娛樂產業,包括傳統電影公司、影音串流、電腦與電視遊戲等,也都希望說服華爾街內容產業正重新站穩腳步。

現在正是內容娛樂產業的寒冬之際,這個寒冬並非單指經濟衰退,這背後也包括由於彼此的競爭已達飽和而導致的寒冬,如影音串流與電影院之間的競爭。這些內容娛樂產業創造了更多的機會、但也加深了彼此搶奪消費者的佔比,導致雙方的成長都面臨瓶頸。即使 Netflix 可能連兩季人數繼續增長,他們也採取了包括限制分享帳號、開啟廣告帳號等做法維持增長。

彭博觀點:娛樂媒體產業將繼續大型併購

這也是為什麼,彭博的觀點認為內容與媒體產業的併購整合難以避免:遊戲公司與電視公司可能相互收購、並嘗試綑綁內容服務,例如像是蘋果、亞馬遜、迪士尼等公司,而微軟也正在採取相同的路線。除了販售內容以外,這些東西都想辦法將內容變現銷售、或是購買內容將其變現,例如製作公仔、販售人物版權。例如 Netflix 就曾推出包括《英雄聯盟》、《電馭判客 2077》等遊戲的衍生動畫影集,且觀看眾多、可說是極為成功。

彭博認為娛樂產業交互影響、合作已經是不可避免的,就如同現在音樂產業除了串流外,還會藉由 YouTube、Facebook、TikTok、Twitch 等社群平台的授權收費。而影音串流也是如此,影音串流增長到了盡頭,手上握有大批影視與 IP 資源的影音串流,對其他內容娛樂產業廠商來說,這些串流自製內容如同金庫。

而這也是為什麼內容娛樂產業相互影響:遊戲公司與電影(或影音串流)公司相互合作、電玩平台會投資甚至購買工作室,或將自己的產權以有償的方式授權他人。這類作法跟吉卜力、任天堂等公司類似,專注製作內容本身如遊戲、動畫,並將遊戲授權給其他公司生產產品:如玩具、電影、動畫甚至童書等靠知名產權衍生的商品。

▲ 串流產業每年還在不斷成長。(Source:Statista

歐美公司較想跨出領域,但還看不到真正的趨勢

歐美公司似乎採取了不同的做法:現在你看到的檯面上大公司,都嚐試把內容娛樂或影視媒體整合成為該公司的一部分、並打包銷售他們所有的服務:例如蘋果與亞馬遜就販售從內容到網路硬碟的打包式服務,而微軟、迪士尼也正在摸索相關的服務──不過現在只有手上握有大量產權、收購產權的微軟擁有最佳的遊戲產權,蘋果與亞馬遜支援的遊戲服務還不足以支撐一個打包服務、而 Netflix 則正在嘗試跨入遊戲領域中。

這些可統稱為「內容娛樂產業」的媒體平台都在相互探索不同領域的可能性,而彭博的觀點就奠基於這個「可能性」:既然自己瞎子摸象從頭幹起很慢,不如直接讓強勢的一方併購較弱勢的一方,以達成快速進軍不同內容領域的效果。

跨領域併購聽起來誘人,但許多公司寧願採取授權

表面上併購聽起來是一個有趣且有效的主意,這部分可能多少是因為微軟併購了動視暴雪,而讓人開始對於微軟的之後的新發展有點期待,甚至連 Sony 都在暗中操作阻止微軟順利收購,是因為這類「打包型」的服務在市場上能做到的人是少數,因此也害怕如果有人能做到,會讓市場機制完全洗牌。

這類跨領域併購能做到的事情其實有限,並沒有許多人想的萬能。先說智慧產權領導者迪士尼,很久以前迪士尼有自己做遊戲,但後來授權給他人製作,不再自己製作遊戲;迪士尼專門負責《星際大戰》的盧卡斯影業,以前也有個工作室負責製作遊戲,但現在全權授權美商藝電;任天堂也是將《瑪莉歐兄弟》授權給環球拍電影。

市場仍然有不少公司採取跨領域策略,Sony 就是如此,既是遊戲製作商也拍電影,甚至自己做電視與手機。但 Sony 也非靠自己把所有知名遊戲拍成電影,或把所有受歡迎電影做成遊戲。例如最近就把知名 IP《最後生還者》授權 HBO 拍影集。

▲ 《最後生還者》是受矚目的大型影集。(Source:HBO Max Facebook

跨領域併購成功的公司,1+1 會大於 2 嗎?

許多人都會主觀地認為:跨領域併購,將會為原本在某個領域成長趨緩的公司帶來新動能,但在文創與內容娛樂產業的歷史來看,這類的「併購」很難說會發生有意義的綜效──畢竟對於做遊戲與電影的公司而言,每一次投入成本製作的「產品」都是一種賭注,而且很可能不會回收。

對擁有智財產權的公司來說,與其收購他人或是被收購,不如直接把產權授權出去,不但可以收一筆授權費,同時還可以抽成,不管授權後的產品(可能是遊戲轉電影、或電影轉遊戲)的銷售狀況是否良好,對於授權方來說都是一筆穩賺不賠的生意;但是當「併購」以後,原本穩賺不賠的生意就變成了「盈虧自負」,

唯一比較特別的,會是像微軟、亞馬遜這類的大公司併購遊戲、電影等內容製作公司,這類公司在科技領域上已有一定的成績,他們需要的是內容去協助他們在科技領域上的新發展,如微軟收購遊戲製作商,很明顯就是想發展雲端遊戲服務;亞馬遜想把會員機制變成一種多角化的娛樂產品,讓會員除了購買電商產品有優惠外,同時也能看電影聽音樂。對這些大公司來說,購買內容是一種加值服務,主要是用來為他們原本的服務增添價值。

為什麼沒提蘋果?因為收購模式實在太小氣,如果往後不改變收購策略,很難看到蘋果有什麼有趣的收購計畫。

(首圖來源:Designed by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