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資安人才,風險辨識可為第一步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 年 11 月 24 日 11:58 | 分類 網路 , 資訊安全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培育資安人才,風險辨識可為第一步


資安新創公司戴夫寇爾(DEVCORE)近日受邀參與台灣微軟和科技報橘舉辦的「企業資安年度檢驗攻略」線上論壇,會中除了分享評估風險優先次序、檢視企業資安體質等議題外,也提到企業在培育資安人才時可將「風險識別」做為第一步,不間斷地學習新手法。

全球網路攻擊量持續攀升,而 AI、Deepfake、元宇宙等技術或新概念的問世,造就更多難以防範的攻擊手法。戴夫寇爾觀察,AI 正成為資安戰場最新武器,除此之外,對駭客而言,利用弱密碼、不良資安習慣、cookie 設定等人性弱點所進行的攻擊和存取權控制,遠比尋找零時差漏洞(Zero-day exploit)更省時且省力,這也使得「身分驗證」成為資安配置上的一大威脅。

對此,戴夫寇爾執行長翁浩正認為,企業除了遵循資安法規以外,正確評估並辨識風險的優先次序,更是資安防護的重中之重,企業應定期透過紅隊演練、滲透測試等具備「駭客思維」的方式進行防禦重點評估,降低攻守兩方的資訊不對稱,優先保護高價值資產、找出可被攻擊者立即利用的漏洞,確保對風險評估具有足夠的真實性。

翁浩正說明,做到法遵並不代表可高枕無虞,需要真實性要夠高的風險評估,對企業才有幫助;企業需理解真正的風險是什麼、在什麼資產上發生、發生的可能性及衝擊等,並以「攻擊者的視角」來制定安排優先次序。

另外,隨著攻擊型態不斷更新,企業制定資安管理架構時,已逐漸從過往規則導向(Rule-Based)轉變為機器學習導向(Machine Learning-Based) 的策略,許多企業已開始透過機器學習的技術,判斷攻擊行為並協助企業分析出可能發生的攻擊,降低過往企業內部人員在思考防禦手段上的不周全和侷限性。

對此,翁浩正提醒,攻擊手段會持續推陳出新、也可能會避免使用已被偵測過、重複的手法來進行攻擊。在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IST)資通安全框架的五大面向—識別、防護、偵測、回應、復原中,AI 或許可以做到識別、防禦和偵測,但在「回應」及「復原」的能力上,企業仍需要透過理解攻擊方的思維,定期演練防守方的應變能力,才能確實評估資安防護的效益、全面提升資安體質。
最後,面對資安人才缺口的議題,翁浩正建議,資安人才的培育也是企業的重要課題之一,資安人員可將「風險識別」作為第一步,不間斷地學習新手法、培養更完整的技能樹,更重要的是訓練攻擊方的思維,進而協助企業做好因應風險的準備。

(首圖來源:戴夫寇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