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會只會誕生群體偏見,專家:才華洋溢又積極的人應單獨工作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3 年 04 月 10 日 11:38 | 分類 職場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開會只會誕生群體偏見,專家:才華洋溢又積極的人應單獨工作


一個人變不出新把戲,當需要創造力解決問題時,許多人相信集思廣益更有效,稱為腦力激盪 (Brain Storming),人們聚在一起拋出意見才更容易刺激大腦,誕生新想法。但人類是群體動物,幾十年研究發現,多數創造性想法並不是透過多人腦力激盪產生,集思廣益通常會得到反效果,產生更多偏見。

腦力激盪是 1938 年廣告公司 BBDO 一名高階主管想出來的,當時他負責大蕭條後幫助公司重振業務,要求所有員工思考最佳廣告宣傳方式。但他認為全公司會議時低階員工很少發言,通常都是高層管理人員主導談話,為了讓每個人都有平等發言機會,決定每週開一次集體會議,他相信集體環境個人會突然爆發誕生創新想法,後來他還把腦力激盪技術納入 1942 年出版的《如何思考》一書。

幾十年來企業奉行這規則,發現這種方式確實讓每個人都能發言,卻不一定產生偉大想法。1987 年研究比較參加傳統腦力激盪會議的人,以及單獨提出想法的人,發現單獨提出想法的參與者比傳統團體會出現的獨特想法多兩倍。

越來越多科學家發現,團隊腦力激盪時會產生偏見,反而扼殺個人創造力,因此許多學者和企業家不再對團隊腦力激盪有幻想。社會心理學家分析三大原因,分別是社會性懶惰,即群體有些人傾向坐下來讓其他人做事。第二是生產阻塞,就是一次只有一個人可說話或產生一個想法,其他小組成員只被迫被動坐著。

研究人員認為,通常團隊工作發揮最大影響力的是最有自信的談話者,但最會講話的人不代表有最好的想法。第三是恐懼被評價,人們都害怕在眾人面前顯得愚蠢。實驗發現個人選擇正確答案,但同伴都持相反意見,參與者的大腦杏仁核會更活躍,內側顳葉的杏仁形核與煩躁情緒有關,科學家稱為「獨立的痛苦」。

但團隊腦力激盪法不是沒有好處,專家認為,真正作用是「從在場者直接經驗汲取靈感」。如果房裡的人有豐富經驗,團隊集思廣益對解決普通問題非常有效,因經驗總和可能含問題需要的解決方案。如果是五人會議,就可利用五個人的知識,但這只能稱為開箱即用思維,與創造力無關。

群體就像改變思維的物質,如果小組認為答案是 A,那麼個人也更有可能相信 A 是正確答案。社會心理學家已發現,觀察者效應是種現象,當人們發覺自己被觀察時,往往會改變行為。組織心理學家 Adrian Furnham 認為,如果有才華橫溢、積極進取的員工,公司又將創造力或效率視為最重要的產能,應鼓勵他們獨立工作。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