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中斷電動車紅海的「車路」,小米與華為又要如何殺出「血路」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3 月 01 日 16:26 | 分類 汽車科技 , 自駕車 , 電動車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蘋果中斷電動車紅海的「車路」,小米與華為又要如何殺出「血路」


2024 是全球性的電動汽車衰退年,中國汽車市場可能正面臨紅海後的價格戰、之後就會面臨整併潮;而美國則「正要」面臨基建不足等原因導致的電動車銷售衰退。蘋果跟 Google 則是優先切入汽車娛樂系統的手機廠商,而 Google 也藉此切入了自駕系統,打算繼續跟上汽車市場。

而未來汽車市場需要更為強大的軟體能力,這正是傳統車商欠缺而手機廠商擁有的優勢,也因此小米與華為採取了不同的路徑打算切入汽車市場,但因為這幾家手機廠商路徑選擇的差異,也在全球的電動車界中引發了不同的效應。

像蘋果就選擇壯士斷腕、小米開局不順但還是打算切下去,華為則早早就進入這個賽道,或去、或加入,這也將持續影響著可能成為手機之後的下一個增長的汽車產業。

蘋果的分心,可能種下敗因

不能確定 Vision Pro 在研發階段,有像蘋果研發汽車時那麼「亂」。蘋果最早於 2014 年、也就是 iOS 車載系統正式更名為 CarPlay 那年開啟泰坦計畫,不過在 2016 年以前,蘋果似乎是測試性質居多,沒有太多關於泰坦計畫的報導。

直到 2016 年也在跨入車機市場的 Google,突然宣告自駕系統開始有進展。這可能讓同樣有競爭關係的蘋果開始緊張,他們讓軟體經驗為主的 Bob Mansfield 進入泰坦計畫,將計畫改成做出自駕技術平台,而非打造一台車。為此,他們裁撤了多位與底盤、造車相關的員工,只留下演算法相關的軟體工程師。庫克還曾於 2017 年宣稱,該公司正專注於自駕系統開發。

但莫名地在 2018 年與 19 年,蘋果挖了兩個特斯拉的重要人物進入蘋果,分別是 Model 3 的硬體工程副總 Doug Field 與負責動力的 Michael Schwekutsch,感覺上蘋果又再次調整了方向,除了自駕系統以外,也想造台車出來賣。有部分原因可能是蘋果花費鉅資開發出應用於 Face ID 的 LiDAR 技術,認為這個技術也能使用在 Apple Car 上。

不久後,Bob Mansfield 突然退休了,人工智慧主管 John Giannandrea 接手了泰坦計畫,之後在 2021 年即傳出蘋果與現代將合作製造汽車。同時蘋果拉出了一個 2026 年製造 L4 汽車的目標,同時也在之後兩年認真進行道路測試,但結果遠不及已經在進行商業運轉的自駕車公司。即使蘋果把標準降低,從打造 L4 自駕車變成先從 L2+ 開始,但在市場上已經到處都是 L2+ 自駕等級的車時,蘋果的優勢已經不再。

▲ 當時曾傳出現代與蘋果要合作。(Source:Car and Driver

蘋果對於汽車產品的切入點與糾結,加上蘋果投入不高不低的研發費用,都可能是蘋果汽車難產卻又拖了這麼多年的原因之一。

小米的切入時機點似乎太慢

小米創辦人雷軍在小米汽車 SU7 的發表會上,表示自己要造的是一輛媲美保時捷、特斯拉的 Dream Car,且表明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把車子推向市場。但小米在研發汽車前可能難以預料的是,在北京決定減少補貼電動車的力道後,中國電動車從 2023 開始進入廝殺的價格戰。在小米汽車發表不久,新年後的中國汽車廠商開始紛紛推出自己的新版售價,包括比亞迪直接將自己的 PHEV 車降價拉到 7.98 萬人民幣,而包括五菱星光、吉利集團、北京現代、极氪、蔚來、長安启源等公司至少有 30 款汽車都宣布大規模降價,幅度自 7 萬人民幣、甚至還腰斬。

▲ 在中國汽車產業降價行動後,小米汽車遭中國網友酸尚未公布的價格。

如此大規模的年後降價行動,也開始有人質疑小米汽車的 SU7 規格,其中包括轉速達到 27,200 rpm 的馬達 V8s,與 21,000 的 V6s 電動馬達,讓即使是低階的 SU7 都有 299 匹馬力、40.8 公斤扭力,零百加速都可達 5.28 秒,高階的 SU7 更是宣稱可達到零百加速 2.78 秒。如此高規格的動力,也讓消費者開始質疑,如果小米做出這些高規格的電動車、但賣的卻跟手機一樣屬於高規低價,這是可能的嗎?

雷軍之前已針對小米汽車的定價說明,這款汽車可能會有些貴,但即使是有點貴,相比於他們的定價與預測銷量,對於 SU7 投入的研發成本相比也肯定無法匹配。但很明顯地,小米投入的時間太晚了,如果是早四五年推出,他們可能也可以在這個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在現今這個價格廝殺的紅海時代,小米很難占得了便宜。

這可能也是蘋果放棄車輛研發的原因吧。

華為選擇專注一條路

去年 11 月,華為推出了以鴻蒙為底層架構的智慧出行應用,這是一款應用在華為參與開發的汽車應用、代表該公司汽車聲帶系統的升級,主要應用於問界(Aito)與智界(Luxeed)兩大車款。相比於自己開發智慧駕駛系統,不如直接讓華為合作共用該系統,共同開發與應用的成本更低──汽車界已經在包括 VAG 聯盟、吉利汽車集團等例子看到「共同開發共享」技術的好處。小米可能也是想要採取類似的路線──只是先以 SU7 做為技術上的「敲門磚」。

既然華為被美國政府嚴厲地制裁,導致手機市場無法持續提升市占,華為選擇把市場轉向汽車車機的共同研發。不像蘋果那樣想造車,華為是以智慧車機、自駕系統為主,另外將汽車的設計與製造的責任轉給了如賽力思等其他車廠。這曾是蘋果想選擇的其中一條路,而華為專注於其中──高價 SUV 問界 M9 銷售成績不俗,讓華為目標 2024 年該車型銷售 60 腕台──目前看來這條路是成功的。

蘋果真的輸了嗎?

中國在 2023 年底公共充電樁數量為 227.2 萬台(直流充電樁 96.3 萬、交流充電樁 130.7 萬)、超過 2401 萬輛新能源車(含 PHEV 與電動車),而根據白宮的資料顯示,美國現在則有超過 16.5 萬根充電樁、超過 250 萬輛新能源車(含 PHEV 與純電車),相比於美國廣大的土地來說,美國的充電樁數量還遠遠不足,基建不足是美國電動車發展的重大隱憂之一。

而另一方面,中國的價格戰也會隨著他們現在是世界第一汽車出口國的身分,隨之把價格戰逐步帶向全世界,同時也可能會影響歐盟在電動車補貼的政策。但不管如何,電動車的趨緩是肯定的、2030 年全球政府的電動車政策也必然會有相應調整。小米與華為採取了不同的進場策略,也讓他們現在面臨了不同的結果或狀況。

但要注意的是,蘋果放棄造車不等於放棄切入汽車市場,因為他們還有 Apple CarPlay 這步棋可以用:生成式人工智慧不可能只應用於手機領域,如果蘋果能持續讓 Apple CarPlay 提升市占率、或是找到更多直接合作的廠商,那蘋果還是能很輕易地切入汽車市場,並在汽車市場找到新的獲利之道。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