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成為海洋守護者,如何應用數據與保育海洋?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4 年 05 月 10 日 8:1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數位內容 , 環境科學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AI 成為海洋守護者,如何應用數據與保育海洋?


人類經濟活動影響海洋環境與生態,如過度捕撈導致魚源枯竭、全球暖化導致海水升溫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終將危害人類族群的存續與發展。國際社會意識到海洋環境惡化對人類生活的威脅,開始重視海洋永續利用與保護,並積極發展有效的策略與管理辦法。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由193個國家共同簽署,目標在保護海洋生態多樣性、增強研究能力及增加對海洋科學的預算。讓越來越多的科技創新被應用在海洋保護和資源利用,例如,無人機和遠端感測技術能夠監測海洋污染和生態系統變化,生物技術則可用於開發再生能源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技術。

(Source:Pixabay

AI最佳化海洋資料收集,聲納數據分析也可以

AI技術多方面用於海洋生態保護,幫忙理解海洋生態系統,還為保護和管理這些資源提供科學依據。例如透過網路的整合有助於監測海洋塑膠廢物以及海洋生物多樣性,包括動物族群的豐富程度。赫爾辛基大學電腦科學教授Petteri Nurmi及其研究團隊開發了一個整合感測器技術和嵌入式人工智慧創新,目的在最佳化海洋資料收集。團隊提升現有環境研究資料收集法,更有效率更廣泛。

在海洋生物資料收集和數據分析AI技術發揮重要作用,例如自動化圖像辨識,訓練AI辨識海洋中的生物物種,對於監測海洋生物的多樣性與分布能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海洋生態系統。AI也應用於聲納數據的分析,它能辨識不同的海洋生物、監測牠們的行動模式和族群。

台灣建海洋生物資料庫,AI快速辨識只要10秒

台灣正將AI技術用於海洋保育,民間電信業者注資與海洋保育團隊共同開發台灣民間第一套植入AI辨識功能的「AI Ocean 數據海洋」海洋生物資料庫。這套AI辨識整合了資通訊ICT核心技術,僅10秒即可快速辨識超過80種不同的海洋生物,涵蓋海蛞蝓等奇特海底生物、備受矚目的綠蠵龜、台灣海域常見的無脊椎動物標誌性物種,如海膽、海參等。目前技術已分析超過11,000張海洋生物照片。

透過不斷擴充資料庫,目標是提高AI辨識的準確性。同時計畫將資料庫多語言化,使得此數據庫能夠邁向國際,吸引更多國家的參與者。筆者深信AI增強公眾對海洋保護重要性的認識,透過互動式的應用程式,讓使用者能輕鬆學習和了解海洋生物多樣性以及環境保護知識。

AI技術輔助科學家分析大量環境資料,加速研究效率

構建一個資料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料庫面臨許多難題和挑戰,收集龐大的海洋生物照片是有難度的,其次人工辨識照片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勞力,也不利於後續研究的進展和發展。導入AI辨識功能,優化系統架構,可大量減少過往需人工逐張審閱照片的時間成本;運用雲端和資料庫串接的擴展性,可以隨著數據量的增加,增加儲存和計算資源。這些對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數據增長和高性能計算需求非常有幫助。

(Source:Pixabay

另一方面對於數據備份和恢復相對有保障,這能確保珍貴的研究數據資及資料不會因設備故障或其他突發事件而丟失。而UI(User Interface)、UX(User Experience)能為海洋生物資料收集和數據以直觀的方式呈現給使用者,讓網頁設及流暢度提高,滿足使用者的體驗。

海洋保育和監控是全球性的挑戰,它們對於維持地球的生態平衡、生物多樣性以及人類的食物安全和經濟發展影響層面廣大。AI技術可以輔助科學家分析大量的環境資料,預測人類活動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利用自動化圖像辨識技術與衛星資料結合,加速科學研究資料分析過程與研究效率。筆者認為要確保AI技術為社會和海洋環境創造正面影響,需要科學家、工程師、政策制定者之間跨學科合作,才能使技術發展和應用同時發揮效率,保護海洋生物和生態系統。

(首圖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