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高溫以及入境遊客需求大增,日本米庫存降至本世紀最低,稻米交易價格創 30 年新高,日本某些超市決定調漲價格並限制購買,引發日本人民回想 1993 年缺米恐慌。
由於人口減少,以及許多日本人飲食習慣改變,改選義大利麵和馬鈴薯等其他碳水化合物,日本米年需求量一直下降,稻米價格下跌也阻礙年輕人對種稻的興趣,導致種植者年齡越來越大,廢棄稻田愈來愈多。但米需求似乎起死回生,數據顯示,截至 6 月日本國內米需求量為 702 萬噸,比上年增加 11 萬噸,是十年來的首次增長,原因之一是遊客需求大增。
日本上半年外國遊客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倍多,接待 1,778 萬名遊客,比疫情前增加百萬人次。去年外國遊客支出約佔日本 GSP 9%。政府表示,假設外國遊客每天吃兩餐白米,估計米需求量為 5.1 萬噸,比去年同期增加 2.7 倍。
但需求增加同時供給減少。去年日本 125 年前有史以來最熱 9 月,日本主要稻米種植區的新潟縣是稻米收成最差地區,因酷熱和降雨量少導致穀物出現白化或裂開,優質稻米收成創歷史新低。6 月私營部門稻米庫存降至 156 萬噸,年減 20%,為 1999 年首次收集可比較數據後最低。
超市限制購買
日本一些超市開始限制每位顧客只能買一包米,引發顧客焦慮。連鎖超市 Akidai 負責人表示,自「平成時代大米騷亂」以來,這是第一次出現稻米短缺。1993 年因異常涼爽夏季使日本稻米收成減少大約四分之一,耗盡政府 40 萬噸稻米儲備,並緊急進口。
那次經驗後,政府目前庫存 100 萬噸稻米,等於日本近年稻米年消費量 14%。私營實體庫存還有 100 萬至 300 萬噸米。雖然有價格壓力,但日本政府並沒有計劃動用庫存。
日本米品質降低影響農民收入
日本政府預估短缺持續到 9 月,屆時今年收成稻米即可上市。但市場仍擔憂供給增加有限,因今年持續高溫,本週 47 個都道府縣有 29 個都發布中暑警報。入境旅遊需求也保持高位,日本政府卻認為,歷史稻米需求成長都不會很久,還需更長時間證據,才能確定稻米消費量下降趨勢是否改變。
而氣溫上升和極端天氣事件影響,專家警告日本也面臨糧食安全威脅。專家表示,雖然氣候變遷不太可能導致日本整體米供應嚴重短缺,但極端高溫仍降低稻米品質,降低農民收入,如從一級稻米到二級稻米品質下降,農民可能損失近 10% 收入。
稻米是日本糧食安全的基石,以卡路里計算,日本稻米自給率接近 100%,相較整體食品自給率僅 38%。如果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到 2040 年代,日本約三分之一稻田可能等級下降,導致經濟年損 4.014 億美元。
日本政府認為,必要推出保護稻米收成免受氣候變遷影響的適應措施,但專家直言,全球暖化進展太快,很難充分應對,目前措施的效果很有限。
- Japan’s rice stocks drop to lowest level in decades amid tourist boom and poor crop yields
- Climate change, chalky grains and the risks for Japan’s rice farmers
(首圖來源:Flickr/Jin Kemoole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