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手機廠的蘋果放棄切入電動車領域,小米卻一鳴驚人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1 月 20 日 8:00 | 分類 交通運輸 , 汽車科技 , 電動車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同為手機廠的蘋果放棄切入電動車領域,小米卻一鳴驚人

多數人都知道蘋果曾經籌劃電動車項目,最終卻在內部爭議與長期延宕後放棄;原本眾所期待的「Apple Car」成了空頭支票。與之相對,曾被諷刺為「平價蘋果」的小米,卻抓住了這塊蘋果最終棄守的市場,以手機廠商之姿高調跨足電動車領域。儘管小米的 SU7 電動車設計屢屢被質疑模仿保時捷,但 SU7 自 2024 年初問世以來、即迅速在中國市場創下驚人銷量,甚至引起其他國際車廠的關注。

中國市場爆紅:SU7 低價高配的崛起

小米推出 SU7 時,普遍並不看好小米想在汽車上的發展。由於中國市場的電動車極度競爭,因此許多人也質疑小米原本為手機廠商,是否能應付更為複雜的汽車供應鏈──況且小米 SU7 的外表與 Taycan 極為相似,不過定價當然遠低於歐系豪華跑車。但這款電動轎跑在中國上市後,不但在 24 小時內累積近九萬張訂單、還打破了不少人對「電子品牌車」的成見。

小米汽車在幾個月內多次上調年度交付目標,同時也成為小米財報說雖為虧損但卻受到矚目的新動能。小米汽車之所以能在三年內快速研發上架,主因是中國電動車的成熟供應鏈,與堅持自研的 Apple 不同,小米汽車的三電供應系統都有不同的供應商可以協助,光是三元鋰電池、磷酸鋰鐵電池就是不同的供應商。換句話說,小米汽車的生產與中國電動車市場的成熟程度脫不了關係。

SU7 在中國本土市場取得巨大成功,使得小米也多次上修原定的交付目標。第三季財報顯示,小米汽車事業與手機並列為整體營收成長的雙重支柱,足見 SU7 在中國的銷售力道。小米創辦人雷軍過去喊出過「All in 汽車」的宣言,如今的 SU7 可視為這句話已經開始具體落實了──且小米電動車今年預計將突破 30 萬輛,這數字等於是超越了許多中國造車新勢力的年度銷售數字。

且小米極為聰明地抓住了「跑車」族的心──他們刻意地以 SU7 為主打造了一台測試車、並稱之為 SU7 Ultra,這款原型測試車在紐柏林北環創下 6 分 46.9 秒的單圈成績,雖然不是街頭合法版本,依然為小米爭取到全球車迷的目光。之後小米官方表示,SU7 Ultra 量產版預計在 2025 年上市,馬力上看 1500 匹,但定價大約在 11 萬美元上下。面對特斯拉高性能車款與歐系超跑的夾擊,小米此舉顯示想挑戰更高階市場的野心。

▲ 小米汽車的每週註冊量。(Source:carnewschina

深度整合生態:從手機到家居,再到汽車

小米與其他車廠的最大差異,在於它是從消費電子起家,擁有完整的智慧家電與移動裝置產線。小米的米家生態系幾乎延伸到居家生活的各個面向,包括掃地機器人、智慧燈泡、淨水器與各種遙控裝置。當 SU7 上市後,一車串連所有家電的想像場景因此誕生。人們在駕車途中、即可透過中控螢幕或語音助手,同時操作幾個家居設備,這種「原生生態融合」讓許多年輕車主產生高度興趣。他們不滿足只在客廳裡享受語音開關,而更希望把這套智能系統「帶上路」。

這種深度整合並不只侷限於中國內需市場。有分析報告指出,若小米能針對其他國家進行在地化配套,生態整合在國外同樣有它的價值。美國、歐洲或日本雖然已出現不同品牌的智能家居,但多數尚未實現從車到家電的全面控制──假設小米克服各國法規、關稅與充電規範的阻礙,或許能以「物聯網全場景」的差異化優勢敲開國際市場。

除了家庭裝置,SU7 也特別注重了手機生態的並行整合。faceff 車機作業系統可同時支援 iOS 與 Android,使用者無需透過 Apple CarPlay 或 Android Auto,就能直接投放手機內容。後座座椅還能安裝平板支架,不管是小米平板或蘋果 iPad,都能跟車內作業系統做協同。對有孩童的家庭或需要在後座進行移動辦公的消費者來說,這項設計十分便利。

福特執行長吉姆‧法雷(Jim Farley)在公開場合坦承自己開了一台從上海空運來的 SU7,還表示開了半年後捨不得還車,認為小米擁有可怕的成長潛力。然而他的此番言論卻惹來美國政界與部分媒體猛烈抨擊,有人認為他身為美國傳統車廠的首席執行長,卻大肆稱讚來自中國的電動車,是對底特律汽車工人與納稅人的「背叛」。也就是如此敏感的政治氛圍下,或許註定了小米的命運就如同其他中國電動車一般,會被歐美兩大市場政策性地排擠。

▲ 吉姆.法雷的爭議言論在此出現。

SUV 市場的下一仗是王牌還是隱憂?

SU7 在市場獲得成功後,小米立刻著手籌備下一款重量級車款。YU7 預計在 2025 年夏天正式亮相,瞄準蓬勃發展的電動 SUV 市場。相較於 SU7 主攻運動轎跑路線,YU7 主打更大空間、更多樣化的使用場景。

這意味著小米想拉攏的是以家庭或多口成員為主的受眾。這在中國市場的競爭者眾多:包括理想 L 系列、特斯拉 Model Y、華為智界 R7、小鵬 G9、極氪等都在這個級距大打品牌與價格戰。過去 SU7 的成功,受惠於小米抓準了高收入、未婚、偏好電子產品與智能生態的年輕客群,到了 SUV 領域,消費者更在意座椅舒適度、後排空間與品牌調性──且許多人已經開始考量增程式電動車的需求,相比於純電車行,似乎可以同時充電、加油的增程式電動車更適合 SUV 型態。

華為近年在電動車市場投入相當多資源,推出多款智界系列車型,並計劃藉此進一步下探價格。小米一直以來強調「高性價比」策略,但華為若以同樣的方法在 SUV 市場削價競爭,YU7 也將面臨比 SU7 更嚴苛的挑戰。特斯拉在中國也在持續降價與調整配備,加上新款 Model Y 將於 2025 年上市,導致今年中國市場在 25 萬到 30 萬人民幣的級距殺聲四起,YU7 如何在這個價格帶上突破,將是對小米汽車的真正考驗。

產能與財務壓力:小米能否撐過「燒錢」的關鍵期

小米創辦人雷軍曾說過:汽車產業投資可說是「燒錢」的深坑,而 SU7 的熱賣確實替小米帶來亮麗的營收成長,但也造成産線過度使用的情況──小米亦莊第一期工廠超負荷運轉已成常態,第二期工廠預計要等到 2025 年夏天才投產。若小米想在 YU7 問世時避免交貨延宕,小米有可能考慮收購其他車廠的閒置產能,這能在相對短時間內擴充整車生產線,而不必從頭規劃新的廠區。如果小米遲遲沒能擴充產能,卻又持續接單,就可能像特斯拉早期陷入「生產地獄」般的焦慮。當消費者對新車期待甚高,但工廠未能及時跟上,就會產生訂單轉流或品牌失分的風險。

財務方面來看,雖然小米在第三季報喜,但汽車製造仍屬重資本、長迴圈的行業,短期盈餘並不代表永續獲利。從小米 2024 年的財報來看,平均的毛利率約在 17.1% 左右,從小米投入一年約 90 億人民幣的研發成本、加上汽車工廠的成本與贏消費用、各項支出來看,小米汽車一年的成本支出約在 100 至 140 億人民幣左右,以這個數字來看,小米汽車要銷售 23 萬台到 32 萬台以上的數字才得以損益平衡,數字變化取決於固定成本。

但 SU7 若賣得好,後續必然需要大筆研發經費投入在後繼車型與新功能,包括自動駕駛、車載娛樂升級與電池技術等領域。YU7 也要拉高研發能量,才能在激烈的純電 SUV 戰局裏與其他品牌拉開差異。這都意味著小米汽車部門需要承擔高昂的研發成本與供應鏈壓力。一旦市場增長趨緩,或國際情勢改變,小米的財務彈性就可能面臨嚴峻考驗。

小米汽車能走多遠?

各方對於小米跨足電動車的前景看法出現分歧:正面聲音聚焦在小米累積多年的電子產業經驗與投資布局,認為小米透過資本加孵化的手法,已在電池、晶片、傳感器等關鍵領域深耕已久。這些投資有助於打造價格更親民、整合度更高的電動車,使小米得以保持相對的成本優勢。除此之外,小米的品牌號召力在中國市場中依舊可觀,米家智慧生態系的用戶黏著度相當高,這些粉絲對品牌衍生的新產品往往抱持熱情支持。

也有人認為小米可能正面臨過度擴張的隱憂。過往小米在手機領域與蘋果、三星競爭,最主要的利基在於網路直售與薄利多銷。但汽車製造牽涉到龐雜的供應鏈管理與大量資本投資,一旦車市行情或政策有劇烈變動,就會讓企業財務出現巨大波動。更何況小米在全球最大電動車市場中國站穩腳步後,卻仍受限於國際關稅與安全法規,而難以快速搶攻歐美地區。一旦供給過剩或競爭對手強勢下探價格,小米的「高銷量支撐利潤模式」便可能受到挑戰。

政治面向也令小米增添變數。美國對中國製造車的高額關稅暫時關上了北美大門,其他先進國家如日本或韓國亦未必能輕易敞開市場。小米何時能真正走向全球,尚需要在產線、法規、品牌形象等處下更多苦工。

從 SU7 到 YU7:這場電動車戰役還有得打

下一步的小米要如何透過 YU7 在家庭 SUV 市場複製成功方程式,成了各方關注重心。更大車身、更舒適的乘坐環境,象徵小米要爭取可能已婚、有孩子的客層,但在這個價位區間裡,理想、特斯拉、華為、小鵬、極氪等都在激烈角逐。小米一旦無法於車載智慧、價格、生態體驗找到更多突破之處,YU7 可能面臨被同質化或被價值更高的產品取代的尷尬。

整個世界本以為會有另一個「新 iCar」挑戰特斯拉,卻沒想到身披「中國手機品牌」標籤的小米以 SU7 闖進市場。面對層層挑戰,小米電動車之所以能在中國市場初試啼聲就交出漂亮成績單,與該公司自家生態整合、手機用戶基礎、以及低價策略息息相關。SU7 抓住了喜愛數位生活的一群年輕消費者,創造出「高配但不貴」的鮮明形象。福特 CEO 的公開稱讚更讓小米獲得意外的國際關注,然而美國政壇對此的強烈反彈也顯示出政治因素下的困難。

小米的確一鳴驚人,但在此複雜的環境下,小米是否能持續在汽車市場發光發熱還有待觀察。

(首圖來源:小米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