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technews.tw/wp-content/themes/twentytwelve/images/tech_spec.gif)
![紅鏈逼近!中國殺價拚擴產,台灣成熟製程晶圓廠如何突圍?](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2/11/15100915/lowres-IMG_3285.jpg-624x416.png)
中國持續擴充成熟製程產能,其成熟製程產能將在 2027 年市占率達 47%、登頂全球。不僅牽動半導體產業格局,進一步衝擊台灣、韓國、美國的成熟製程競爭力,半導體越來越朝向兩個世界的發展成為關注焦點。
根據 TrendForce 統計,中系主要晶圓代工廠 28 奈米以上成熟製程產能,自 2020 至 2024 年產能增幅接近翻倍。大量成熟製程產能開出,一方面將滿足國產替代 IC 需求,另一方面也造成產能過多、總體經濟與終端需求銷售尚未回暖,因而代工價格備受壓力情境。
TrendForce 指出,自 2025 年開始,中系晶圓代工廠將成為成熟製程增量主力,預期 2025 年全球前十大成熟製程代工廠的產能將提升 6%。另隨著新產能釋出,今年底中系晶圓代工廠的成熟製程產能在前十大業者占比將突破 25%,尤以 28/22nm 新增產能最多。
成熟製程主要用於驅動 IC、電源管理 IC、微控制器(MCU)晶片,而中國成熟製程指標廠包括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聯芯、晶合集成等;台廠以聯電、力積電、世界先進為主,美國則是格羅方德。
隨著中國晶圓產能快速擴張,全球成熟製程市場無可避免地受到衝擊,特別是美國的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以及台灣的聯電、力積電與世界先進等業者。
不過業界人士認為,美國對中國的成熟製程半導體發起「301 調查」,雖無法抑制中國產能擴張,但能阻止像戴爾(Dell)、惠普(HP)、蘋果等美商採購晶片時考量中國製晶片,進一步強化「中國」與「非中國」兩大陣營的界線,使中國產能可能被限縮在國內市場。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2/10104011/%E4%B8%AD%E5%9C%8B%E6%88%90%E7%86%9F%E7%94%A2%E8%83%BD%E5%8D%A0%E6%AF%94.jpg)
另外從近期外國半導體廠商的動態亦可見端倪。目前,車用晶片主要供應商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英飛凌(Infineon)、恩智浦(NXP) 和瑞薩(Renesas) 等,近年積極與中國晶圓代工廠洽談合作,選擇將部分產品轉移至中國生產,以滿足當地市場需求。這些都顯示面對中國產能擴張與 301 條款的影響,國際大廠的應對策略。
中國低價競爭台廠短期受衝擊
然而,中國成熟產能供過於求,如何影響非中國以外的廠商?
業界人士認為,初期可能會受衝擊,但隨著供需逐步調整、庫存消化,市場可望回穩。不過,聯電、世界先進等台廠的中國客戶可能轉而支持本土製造,導致台廠短期面臨訂單轉移壓力。然而,另一方面,歐美客戶因供應鏈重組,原先在中國下的訂單可能轉向台廠與其他供應商,帶來轉單效益。
在價格方面,市場傳出中國晶圓代工廠透過低價策略,以填補產能過剩狀況。業界人士分析,這確實造成短期價格波動,影響聯電、世界先進、力積電部分訂單。但隨著 301 條款加劇,「中國」與「非中國」陣營分野更明顯,客戶未必能單純拿中國低價來壓價,一旦市場回穩,價格仍有機會逐步走向正常水準。
從台灣主要成熟製程廠商的 2024 年第三季財報看,中國市場的影響仍不容忽視。其中,中國市場占聯電營收比重約 17.7%,前三季約占 16%;力積電則約 17.5%、前三季約 20.1%;世界先進雖未單獨揭露中國市場占比,但在地區營收分布上,仍可見部分業務與中國市場高度相關。
然而,除了中國客戶占比值得關注外,業界亦傳出中國晶圓代工廠以低價向台灣 IC 設計廠爭取訂單,尤其中國 12 吋晶圓代工價格相較台廠報價打六折,8 吋代工價格則降幅達 2~3 成,恐使部分台灣 IC 設計業者轉向中國生產,進一步壓縮台廠的接單空間。
面對中國殺價競爭壓力,聯電、世界先進、力積電均表示將透過技術升級與產品差異化策略維持競爭力。例如,聯電在 HV OLED DRIVER 持續維持領先,並強化與國際客戶的合作關係;世界先進指出,因整體市場產能供過於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價格壓力,不過「去中化」的電源管理晶片訂單,可抵消中國廠商競爭影響;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則強調,面對產業環境結構性改變,必須須思考新的對應策略。
非中系晶圓代工廠力抗中國廠商攻勢
為了分散地緣政治風險,許多半導體廠商都往海外設置新廠,聯電、力積電、世界先進也積極強化製程、結盟並布局海外,以維持競爭力。
聯電 2023 年宣布斥資 50 億美元,在新加坡 Fab 12i 廠區建 P3 新廠(Fab12i P3),專注於22/28奈米製程,規劃月產能 3 萬片晶圓,考量市場情況和客戶訂單,預期量產時間延至 2026 年初;同時也在 2019 年取得原先與日本半導體合資的 USJC 全數股權,順利布局日本;技術布局方面,聯電與英特爾合作 12 奈米 FinFET 製程平台,搶攻特殊製程,預計 2026 年開發完成、2027 年量產。
力積電以 FAB IP 與 3D AI 代工兩大新事業推進,透過技術授權(Know How)模式,協助印度建廠,賺取技轉權利金;新啟用的 12 吋銅鑼晶圓廠用來發展中介層和晶圓堆疊製程技術的 3D AI 代工平台,甚至傳出在關鍵中介層技術獲台積電認證,該公司也與台積電完成四層晶圓堆疊技術(WoW)的開發,並向六層晶圓堆疊技術邁進。
世界先進採取與客戶恩智浦合資興建首座12吋廠,將於 2027 年開始量產,2029 年月產能預計將達 5.5 萬片,且長期客戶已訂下逾一半產能,對中長期營運極具效益。
格羅方德則先滿足美國本土製造,在紐約州馬爾他鎮建新廠並擴充現有廠產能;海外布局部分,先前與意法半導體準備在法國建 12 吋晶圓廠的計畫則傳出已喊卡,目前強調會將重心放在中國市場,但面對中國當地廠商競爭,格羅方德如何維持中國市場的競爭力,仍有待觀察。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2/07181334/china.jpg)
綜觀而言,中國成熟製程產能的持續擴張無疑將對全球供應鏈與市場價格帶來壓力。然而,隨著美國重新啟動 301 條款,外國廠商選擇中國晶片的難度可能進一步提高,同時加速半導體業者轉向東南亞等海外市場進行布局。
另隨著「關稅狂人」川普再度上任,美國已對中國商品加徵 10% 關稅,未來不排除為落實「讓美國再次偉大」,而採取更多極端措施來限制中國成熟製程半導體的發展。川普政府是否會對中國半導體業祭出新一波打擊手段,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首圖來源:英飛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