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點子被同事搶走,先別急著生氣!心理學家提醒你:他可能不是故意的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05 日 10:00 | 分類 人力資源 , 職場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創意點子被同事搶走,先別急著生氣!心理學家提醒你:他可能不是故意的

根據履歷輔助公司 Kickresume 的全球調查,85% 的上班族表示曾遭遇惱人的同事。而在所有惱人行為中,「搶功勞」高居首位。

「那是我的想法!」會議中同事侃侃而談,將你昨天分享的創意說得理所當然,遇到這種行為,生氣在所難免。令人意外的是,那個「搶走」你點子的同事,可能真的不記得這創意來自於你。

最令人憤怒的職場行為:搶功

除了Kickresume的調查,研究機構Perspectus Global同樣將「搶奪他人點子」評為最令人氣憤的同事行為。研究顯示,當創意被盜用時,不僅傷害個人感受,更會導致團隊信任受損、創新減少,最終影響整體工作表現。

對「功勞」的重視似乎是人類的天性。心理學家發現,即使是年僅5歲的兒童也能識別並反對抄襲行為,這種對「智慧財產權」的敏感度有著深層的社會意義:在現代職場,功勞歸屬直接關係到晉升、加薪等實質利益。

「功勞小偷」可能沒你想的那麼壞

不過,在你憤怒指責同事之前,心理學家提醒有兩件事值得認識:

首先,搶功勞可能並非惡意。

心理學研究發現一種稱為「潛意識記憶誤用」(cryptomnesia)的現象,即人們會在無意識狀態下抄襲他人想法。實驗中,參與者在小組討論後被要求只回憶自己的想法,但許多人會無意識地將他人的想法當作自己的。

其次,創新很少是憑空出現的。

麻省理工學院創新中心主任里夫斯(Martin Reeves)和矽谷創業家古德森(Bob Goodson)在其著作《Like》中指出,即使是看似革命性的創新,如Facebook的「讚」按鈕,其實也有多個前身。在同一工作環境中,面對相同問題,不同人很可能獨立得出相似結論。

搶功勞如何適得其反

范德比爾特大學行為研究學者范埃普斯(Eric VanEpps)和同事的研究則發現,在職場中最有效的自我推銷方式,是巧妙結合個人成就與對他人貢獻的認可,而非全盤自誇。

更有趣的是,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教授紹姆伯格(Rebecca Schaumberg)的研究顯示,過度炫耀成就可能適得其反。當兩位擁有相同工作成果的人,謙遜的那位往往被視為更有能力,因為他看起來還有未發揮的潛力,而自誇者似乎已達到能力天花板。

如何應對「功勞小偷」

《哈佛商業評論》提供了兩種應對功勞被盜用的方法:

一是讓你的貢獻可見,例如在回應上級要求時抄送其他人,建立清晰的工作紀錄;

二是尋求盟友為你發聲,在關鍵時刻透過面對面互動展示你的專業和貢獻。

關鍵是平衡自我主張與職場和諧,記錄你的想法,培養可以為你作證的專業網絡,同時學會在適當時機優雅地捍衛自己的功勞。

職場上總有各種功勞爭奪的小戲碼,理解背後的心理機制,或許能讓我們少些煩惱,多些正面解方!

(作者:王貞懿;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