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轉型就淘汰:日本製造業的下一個十年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09 日 7:50 | 分類 材料、設備 , 網路 , 零組件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不轉型就淘汰:日本製造業的下一個十年

長期以來,日本製造業以「匠心精神(Monozukuri)」聞名於世,其產品品質與精密度在全球市場享有盛譽。然而,面對全球供應鏈重組、勞動力高齡化與數位技術急速演進,日本製造業也正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 DX)已不再只是 IT 部門的任務,而是整體製造流程、商業模式與企業文化的改變。

日立 Lumada 平台用數據打造智慧製造

日立(HITACHI)的 Lumada 平台是觀察日本製造數位轉型的重要案例。這個平台不只是單純的 IT 工具,更是日立整體營運數位化的核心驅動器。Lumada 整合了 IoT 感測器、AI 分析模組以及邊緣運算架構,透過即時數據處理,協助工廠現場做出即時反應與決策。

(Source:日立

筆者特別注意到,日立在其 Omika Works 工廠導入了超過 80,000 個 RFID 標籤,並結合模擬器建立完整的工廠數位孿生系統,成功讓製程可視化,並透過演算法找出瓶頸環節,達成高效率與低停機率的雙重目標。

川崎重工用 XR 與數位孿生翻轉機器人工廠

另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例子是川崎重工。川崎過去是重工業與航太設備製造的代名詞,如今也正快速朝向智慧機器人工廠的方向發展。他們的智慧製造核心在於數位孿生技術與 XR(擴增實境)應用的導入,並與既有的川崎生產系統(KPS)融合,形成一種高度自動化與靈活的生產模式。

(Source:川崎重工

川崎重工在設計端導入數位孿生技術,能夠在產品開發早期透過虛擬驗證來大幅降低錯誤與成本。而在組裝與品質檢查上,結合 AI 與 XR 更可讓流程標準化與可視化,提高人機協作效率。這些改變不只是改善生產現場的即時性,更代表著川崎在製造科技上的系統創新。

企業文化與老舊系統:日本中小製造業的真正挑戰

儘管日立與川崎這樣的大型企業已展現出數位轉型的潛力,但日本製造業整體在推進 DX 上仍存在結構性問題。筆者過去在產業界觀察到,許多中小企業依然倚賴 COBOL 語言建構的老舊系統,這些系統在過去確實發揮了穩定的生產控制功能,但如今已與當代數位技術脫節。升級過程中不僅牽涉到龐大的資本支出,還可能因相容性問題導致營運中斷,讓本就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難以承擔這類風險。因此,即使企業理解數位轉型的必要性,也常在實際操作上寸步難行。

另一方面,日本企業長期以來受到階級制度與年資文化的深刻影響。決策層往往由年長者掌握,對於新技術的接受度與推動力相對保守。筆者觀察到,即便企業已導入新系統,若現場人員缺乏參與感與數位意識,往往會出現「制度變了、人沒變」的狀況,使得數位轉型流於形式。

此外,數位人才的培育與引進也成為難題。具備 OT(操作技術)與 IT 雙重能力的工程師稀少,加上企業不易吸引年輕科技人才加入傳統產業,導致即便有心改革,也可能缺乏實質執行力。這些問題不僅阻礙中小製造企業的成長,更使其在全球競爭中日漸邊緣化。再者,數位人才不足是另一重大瓶頸。具備 OT(操作技術)與 IT 跨領域能力的人才在日本仍屬稀缺,企業即使有心轉型,也可能苦無執行力。

日本製造業未來十年崛起關鍵不在技術

筆者認為,日本製造業未來十年能否重新崛起,關鍵不在於技術本身,而在於能否「整合」這些技術並改變企業運作方式。日立與川崎雖為典範,但真正考驗日本製造的,是能否讓數位轉型普及至中小企業,並從組織文化層面進行改革。未來,尤其是當 AI、Digital Twin、5G 等科技逐漸成熟後,日本能否藉此重拾全球製造業領導地位,值得深度觀察。

(作者:KiKi;首圖來源:AI 生成)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