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川普對等關稅,重新連結中國市場只是讓各國面對更大的經濟脅迫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09 日 8:00 | 分類 中國觀察 , 國際貿易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面對川普對等關稅,重新連結中國市場只是讓各國面對更大的經濟脅迫

自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各國加徵高額對等關稅稅率以來,包含台灣在內的各國政府也陸續宣布因應措施,即使如此,對等關稅政策仍造成全球股市的大幅下滑。

台灣面對的關稅稅率為32%,我國在4月7號集中市場指數終場下跌2,065.87點,收在19,232.35點,較2024年8月5日史上最高收盤跌點紀錄1807.21點,跌幅9.7%也創歷史紀錄。美國標普(S&P 500)指數在關稅稅率宣布後的二天內也下跌9.1%,市值減少五兆美元以上。

對等關稅對全球產業與股市的影響層面

由於川普針對全球供應鏈的國家均加徵對等關稅,因此,無論各國被加徵的對等關稅稅率高或低,全世界的貿易總額必然會因為交易成本的提高而降低,此時,各國的出口總額均會降低。

特別是對於以中間財貿易或最終財組裝為主的出口國而言,在計算美國加徵對等關稅的損失時,除了考慮直接關稅的影響外,供應鏈參與國所面對的美國對等關稅也將間接影響該國的出口。例如,韓國廠商近年離開中國並投資越南,因此,即使韓國被美國加徵的對等關稅稅率25%遠低於越南的46%,但是,只要越南對美國的出口減少,則韓國對越南的出口也會受到傷害。

由於美國為亞洲供應鏈廠商產品最大市場,因此,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提高亞洲供應鏈廠商的出口成本,也直接影響美國品牌廠商的獲利,這也是各國股市會相互影響與全面下跌的主因。

面對美國即將實施對等關稅,我國除了與各國政府一樣準備與美國政府協商對等關稅稅率外,我們也考慮要採取分散市場策略,部分在野黨人士甚至建議要重新與中國連結,但是,這樣的說法是否合理,本專欄可以進一步討論。

首先,我國自2016年起,已開始採取分散出口市場策略,在川普第一任對中國加徵關稅後,各國廠商更加速移出中國。我國對中國與香港的出口也由最高43.9%降至2024年31.7%,我國對美國出口則是由2016年12%增加至2024年的23.4%。換言之,雖然我國近年對美國的出口占比大幅提高,但仍低於中國與香港的出口占比。因此,就分散市場的策略而言,加強與中國經濟往來,是讓出口更為集中,而非分散。更重要的是,中國已多次利用其市場最為對各國進行經濟脅迫的工具。

中國市場無法幫助廠商降低風險的原因

其次,就廠商投資中國的目的而言,其一為在中國生產並出口,其二應為在中國市場銷售。就中國的出口而言,就單一國家而言,美國仍為中國的最大出口國。但是,在2023年,中國對東協十國的出口金額惟5,240億美元,高於對美國。然而,中國對東協國家的出口仍有不小的比重是為了規避美國關稅而進行洗產地的行為,這是也是美國白宮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認為,傾銷與貨幣操縱2大問題是越南被加徵高額對等關稅的主因。因此,重新回到中國生產,絕非廠商的利潤極大決策。

就在中國市場銷售而言,生產過剩與通貨緊縮已是變成中國無法解決的問題,中國領導人也承認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對廠商而言,中國市場的投資誘因已大幅降低。以台灣的塑化業者為例,台灣大型石化集團的董事長也曾表示,「過剩產能在煉油業、石化業、塑膠業、鋼鐵業,甚至於新能源、半導體都普遍存在」,低價搶單已成為中國市場的常態,這也說明重新與中國市場建立連結的說法並不可行。

最後,分散市場的作法不是為了「分散」,而應是讓廠商可以將產品賣到更多「高所得的市場」,唯有如此,才可以降低美國對等關稅對廠商的衝擊。當美國與歐盟都分別針對中國生產過剩產品加徵反傾銷稅與反補貼稅時,表示中國市場已無法吸收本土廠商的產量,進而在外國市場傾銷,此時,外國廠商的利潤極大策略應是避免中國廠商的競爭,而非到中國市場與其本土廠商殺價競爭,這樣的道理應不難理解。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