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落後 19 年,俄羅斯有望 2030 年前實現國產 28 奈米晶片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4 月 24 日 11:31 | 分類 半導體 , 晶片 , 材料、設備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即使落後 19 年,俄羅斯有望 2030 年前實現國產 28 奈米晶片

儘管面臨重重挑戰,俄羅斯仍希望如期 2030 年前啟動國產 28 奈米級製程晶片技術。據稱 28 奈米將幫助俄微處理器公司 MCST 打造性能符合俄企期望的 CPU。

MCST 曾推出自研晶片 Elbrus(厄爾布魯士)處理器,不過業界人士認為,必須先完善 Elbrus 生態系統,採用這種處理器才會可行。

MCST 發展副總監 Konstantin Trushkin 在莫斯科活動表示,「我們希望此類晶圓廠能於 2028 至 2030 年之間出現。我們明白,不可能製造基於 Intel x86 指令集架構的處理器,因為沒人會授予我們這樣的權利,因此採用不同 ISA(如 Elbrus)的處理器,才會成為本土晶圓廠的產品。」

自從俄羅斯 2022 年初入侵烏克蘭,台灣便限制向俄羅斯及白俄羅斯供應更先進晶片,目前俄國當地晶圓廠已完成可生產 350 奈米級製程晶片的曝光設備開發,但尚未量產;澤列諾格勒奈米技術中心(ZNTC)正研發可支援130 奈米製程的設備,但何時推進到更先進技術仍有待觀察。

同時,俄羅斯也走私荷蘭 ASML 的 PAS 5500 系列曝光機及零組件,這系列的最先進版本配備波長為 193 奈米的ArF 雷射,解析度可達 90 奈米(PAS 5500 / 1150C)以下。

MCST 預期將率先從本土晶圓廠交付符合俄企效能需求的高效能 CPU。Trushkin 主張,依賴外國 CPU 會對國家資訊系統造成不可接受的風險,國家必須依靠本土硬體。他也承認,此轉換面臨諸多挑戰,尤其從 x86 或 Arm 架構轉向 Elbrus 等替代方案,需要解決相容性與效能最佳化問題。

不過,另一間 InfoTeKS 公司的 Dmitry Gusev 則質疑 Elbrus 的採用可行性。他回憶約六、七年前,其公司曾嘗試將 Elbrus 處理器整合到系統,但因缺乏能為 ISA 改裝軟體的人才而放棄。當時也沒有解決人力短缺的方案。

也因此,Gusev 建議應先透過教育與機構投資,建立 Elbrus 周邊的支援性生態系統,再推動更大規模佈署。他認為,與其透過法規強制採用,不如鼓勵大學與培訓中心培育人才,這樣在五至八年後,企業就不必再為爭奪有限的專業人才而苦惱。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