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政府宣布將在 2025 年度啟動天然氫探勘計畫,意圖布局下一世代碳中和能源。這項國家級策略的落實,不只依賴資源地質,更深度仰賴專業設備的支持。高溫高壓鑽井系統、氣體封存裝置、具備長時間耐腐蝕能力的地下感測器,這些都是傳統能源設備難以完全對應的全新需求。
這正是長期擁有技術基礎的日本重工企業可望切入的切入點。三菱重工、IHI、日立製作所等公司,原本就具備開發火力發電渦輪、核能設施與航太構件的能力,在高階金屬加工、壓力容器與系統控制方面的優勢明確。問題在於,這些企業能否打破過往以大型、穩定、公部門為主客戶的製造思維,轉向適應氫能開採所需的模組化、可擴展、應對地質變化的產品設計?這關乎技術,以及一整套研發與市場思維的轉型速度。
模組化設計將成未來關鍵,日本製造業能否引領技術規格?
與傳統油氣開採不同,天然氫儲量雖潛力龐大,但分布零散,濃度不一,要求的是可在多種地形部署的模組化、機動型設備平台。筆者認為,這是日本設備製造業的新機會。長年製造電力設備與重型機械的日本企業,若能將這些經驗轉化為可靈活部署的探勘平台,未來有機會主導整個天然氫產業的設備標準與技術路徑。
例如,可組裝的探勘模組、可視化氣體感測系統、數位化壓力管理控制,若由日本企業率先商品化,將不只是參與市場,而是定義市場。這個情境,與當年日本企業在水處理、鐵路機電系統上的成功如出一轍。然而,若僅仰賴國內市場或傳統產業鏈,恐難以快速擴張。真正的關鍵,是能否與新創企業、地質專家與海外探勘團隊形成跨界合作,加速模組開發與現場測試,打造可快速迭代的設備平台。
國際競爭加劇,日本是否會再次錯失戰略時機?
全球已經有多個國家著手天然氫資源的探索與開發。例如美國新創Koloma獲得能源投資大額資金,法國與澳洲也展開初步探勘。日本目前仍有技術實力優勢,尤其在精密加工與材料處理領域,但若決策與行動遲緩,很可能重演鋰電池與太陽能產業的技術領先、市場落後悲劇。
氫能設備市場將不會等待慢速調整者,尤其在國際氫能政策與碳中和需求日益緊迫之下,速度與靈活部署將比技術細節更加決定勝負。日本企業必須儘速改變思維模式,主動與開發中國家合作,在中東、非洲、南美等潛在氫源地區推動「技術示範場」建設,將設備直接投入野外實測,快速累積運作經驗。同時,日本應促成製造商、能源顧問、地質專家與系統整合商組成跨領域技術聯盟,以加速新設備的開發與標準制定。
唯有如此,日本設備製造業才能搶占氫能設備市場的話語權,成為定義技術規格的主導者,而非僅淪為全球供應鏈中的技術承包商或次級代工角色。這場地底革命,日本若再失先機,恐怕將錯失未來十年以上的高價值出口市場機會。
想重建全球定位,必須跳脫舊有思維
天然氫不只是下一代能源話題,更是一場牽動製造業結構重整的戰爭。對日本設備製造業來說,這是一場轉型,也是一次重建全球定位的黃金機會。唯有跳脫「大型專案式工程供應商」的舊有思維,轉向靈活模組化、多元市場導向,才能真正在氫能時代站穩腳步。
日本有技術、有經驗,差的只是一個快速行動與國際整合的契機。這一場地底革命,對日本製造業而言,也許將是下一個高峰的起點。
- Japan to begin surveying for natural hydrogen deposits
- Geologic hydrogen explorer Koloma, with $400 mil in funding, quiet on next step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