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成年人每天需睡滿 7~8 小時才能「開機」正常運轉,但有些人天生睡得少卻不會感到睡眠不足,根據一項研究結論,這些人可能擁有新發現的罕見基因突變,就算一天只睡 4 小時也不會發生睡眠剝奪的負面影響。
睡眠是人體儲存能量、排毒、修復損害和重新補充體力的重要機制,多數成年人每晚都需睡約 7~8 小時才能處於最佳狀態讓身體正常發揮功能,降低罹患心髒病、糖尿病、中風、肥胖、抑鬱症等疾病風險,然而世界存在一些天生短眠者,他們每晚只睡 4~6 小時就恢復滿滿元氣,還能保持良好生理與認知功能。
最近,研究人員在一位每晚平均只睡 6.3 小時的健康長者身上辨識出與天生短眠者相關的新罕見遺傳基因突變,名為 SIK3-N783Y。實驗中,團隊也證實攜帶此突變的老鼠睡眠時間明顯少於正常老鼠(減少 31 分鐘),且睡眠剝奪後仍展現較少睡眠需求。
計算分析表明,突變明顯引起 SIK3 蛋白結構變化,損害其將磷酸分子轉移到其他蛋白質的能力,結果導致睡眠持續時間減少。
目前相關研究已鑑定出 5 個與短睡眠相關的基因突變(發生在 DEC2、ADRB1、NPSR1、GRM1 等 4 個基因上),最新發現的基因突變影響與嗜睡有關的 Sik3 基因,研究人員表示,這可能凸顯 SIK3 是提高睡眠效率的有效治療靶標。
新論文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刊》(PNAS)。
- Natural short sleepers have a genetic mutation, finds new study
- Scientists Discover Genetic Mutation Linked to Needing Less Sleep
- Rare genetic mutation lets some people thrive on just 4 hours of shut-eye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