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老闆!員工想要的 AI,和你以為的不一樣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7 月 03 日 8:2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人力資源 , 職場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報告老闆!員工想要的 AI,和你以為的不一樣

近年來,AI 技術突飛猛進,不少公司積極導入 AI 系統,希望提升效率、節省人力,甚至重新調整整個工作流程。不過,史丹佛(Stanford)大學一項最新研究提醒我們:我們是不是走得太快、卻沒聽見員工真正的聲音?

這份調查訪問了全美 1,500 名來自 104 種職業的員工,深入了解他們對 AI 自動化的真實看法與期待。結果發現,大多數員工並不期待 AI 完全取代他們,而是希望 AI 能協助處理那些瑣碎、重複、繁雜的雜事,讓他們能專注在更有價值的工作上。

這份研究建立了一個名為「WORKBank」的資料庫,記錄了員工對於 844 項工作任務的想法,並和 AI 專家的技術判斷做了比對。結果發現有趣的現象:有些任務技術上已經可以自動化,但員工卻不希望被AI取代;反而有很多員工很希望自動化的任務,目前的技術還做不到。

這樣的落差,意味著產業界現在開發的 AI 產品,和員工真正需要的,可能根本不在同一個方向。舉個例子,Y Combinator 投資的 AI 新創公司中,有超過四成集中在「員工根本不想被取代」的任務上。這對企業來說,技術能做到的,不代表使用者就會接受。

員工想要什麼樣的 AI?

調查進一步問員工:「哪些工作你希望 AI 來幫忙做?」結果顯示,有超過 46% 的任務獲得正面評價。也就是說,很多人其實樂見 AI 加入工作流程,只是要用得對地方。他們最想讓 AI 自動化的工作包括:安排會議、輸入資料、檔案格式轉檔等例行事務。這些工作既耗時間又沒成就感,正是員工最想擺脫的「小痛點」。當員工被問到為什麼想讓 AI 來做這些事,第一名的答案是「可以騰出時間去做更重要的工作」,其次是工作太重複、太無聊、太累,或者想透過 AI 讓結果更精準。

這也透露一個重要觀念:員工對 AI 的期待不是「我不用做了」,而是「讓我把時間用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企業若能從這個角度設計 AI 工具,就更容易得到員工支持,也更有可能真正提升生產力。不過遺憾的是,現在很多 AI 產品主打「一鍵生成」、「自動創作」,反而是員工最不想被 AI 介入的區域。

這些正說明「開發 AI 工具時不能只問技術做不做得到」,更要知道「這對員工來說,有幫助嗎?」

人機合作才是未來方向

AI 是來幫忙的,不是來接管的。這也是史丹佛研究中另一個重要的發現。他們提出一個「人類能動性等級」(Human Agency Scale),從 H1(完全由 AI 執行)到 H5(必須由人操作)共有五個等級。結果發現,在 104 種職業中,有 47 種的員工最喜歡 H3,也就是「人與 AI 平起平坐,一起合作」的模式。這代表多數人希望 AI 成為夥伴、助手,而不是取代者。

不過,一個潛在的問題是,有些任務,AI 技術其實已經能全自動處理,但員工卻希望保留人類的角色。換句話說,AI 的發展進度,可能會快過人們心理上的接受速度。這種「技術與人性」的落差,未來可能會帶來新的摩擦。因此,企業在導入 AI 系統時,不能只看省下多少人力成本,更要思考:員工對這項技術是否真的有參與感與安全感?是否能夠掌控並信任它?

真正有價值的技能正在改變

這份研究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它不只看任務,還看背後的技能。透過美國勞工部的 O*NET 資料,研究團隊分析出哪些技能會因為 AI 而變得更重要,哪些則可能逐漸被取代。結果發現,過去很吃香的「資訊處理」技能,像是資料分析、快速查詢,其實愈來愈容易被 AI 自動化;相反的,像是「人際互動」、「團隊組織能力」等這些比較軟性的能力,才是未來更有價值的發展趨勢。

AI 正在改變工作模式,但它不應該改變我們對工作的價值觀。史丹佛的這份研究清楚地指出,AI 真正的價值,是在「幫助人類」而不是「替代人類」。企業在導入 AI 系統時,應該優先解決那些「大家都不想做」的瑣事,而不是去搶走員工最有成就感、最需要創意的部分。更重要的是,要讓員工參與 AI 的使用與調整過程,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改變。

(首圖來源:AI 生成)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