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傳 Intel 的 18A 製程節點正逐步擺脫過往延宕陰影。市場研究指出,該製程良率近期已推升至 55%,並預計於 2025 年第 4 季正式量產,導入下一代行動處理器,目標良率提升至 70%。
根據 KeyBanc 最新研究報告,Intel 18A 雖仍落後於台積電 N2 的 65% 良率,但已超越三星 SF2 (2奈米) 約 40% 的水準。值得關注的是,18A 為 Intel 首度導入 RibbonFET 架構與 PowerVia 背面供電技術,這不僅提升晶片密度與效能,也使製程良率提升更加具挑戰性。若年底順利達成量產,將標誌 Intel 近年來最關鍵的製程技術轉折點。
儘管良率尚未追上台積電,Intel 並未急於拓展外部客戶代工訂單,而是選擇讓 18A 首先支撐自家行動 SoC「Panther Lake」,作為首款 18A 整合產品,進攻高效筆電市場。藉由穩定出貨與實際產品表現,Intel 期望重建市場信心,避免重演 Meteor Lake 推出時的產能與時程壓力。
這項策略也呼應了 Intel 先「站穩腳步」的部署邏輯,透過強化內部產品實力做為基礎,再逐步擴展至更廣泛的市場應用。未來,Intel 計劃以下一節點 14A 擴展至外部晶圓代工市場,與台積電 A14 製程正面競爭。
目前外界對 Intel 18A 製程仍抱持觀望態度,未來仍視 Panther Lake 的實際市場表現而定。若能在功耗、效能與製程穩定性方面達成預期,將為 18A 甚至後續節點奠定基礎。
(首圖來源:影片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