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美台關稅談判沒有互惠讓步,關係充滿不確定性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8 月 04 日 15:00 | 分類 半導體 , 國際觀察 , 國際貿易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紐約時報:美台關稅談判沒有互惠讓步,關係充滿不確定性

《紐約時報》報導,華盛頓與台北正經歷前所未有的緊張考驗。美國總統川普 7 月 31 日宣布,台灣出口美國商品徵收 20% 新關稅,對台灣和全球半導體產業投下巨大陰影。令人擔憂的是,美國正權衡台灣最主要出口產品──半導體徵收破壞性關稅。

關稅宣布數天前,台灣總統賴清德原定前往拉丁美洲,途中過境美國紐約和達拉斯,川普政府要求後取消。儘管北京一定會抗議,台灣執政者通常會用此類過境展現與美國關係緊密。但此次過境取消,無疑為敏感的美台關係再添不確定性。

報導引用台灣官員說法,台灣代表在華盛頓進行數週密集談判,至今未能達成全面貿易協議。行政院 1 日聲明淡化新關稅衝擊,稱談判尚未結束。半導體關稅談判的一部分,團隊往肯定方向推進。台灣談判代表已四次赴華盛頓,顯示對達成協議的迫切性。

市場人士指出,談判陷入僵局的一大癥結在投資承諾金額。日本和韓國已同意投資美國數千億美元,遠超過台灣晶片製造龍頭台積電投資美國金額。儘管川普 4 月首次宣布關稅時讚揚台積電投資亞利桑那州 1,000 億美元擴大業務,但顯然華盛頓對台灣投資規模期望很高。

半導體是台灣經濟支柱之一,台灣企業生產世界多數先進半導體,從智慧手機到人工智慧等各種電子產品或應用都是核心零組件。數據顯示,自 2024 年底美國成台灣產品最大買家,儘管過去 30 年裡,中國才是台灣最大貿易夥伴。

然而,對半導體產業徵收關稅存在旁大的複雜性。其中,因為其供應鏈極為複雜和專業化,很難對該產業直接徵收關稅。另外,半導體通常做為人工智慧伺服器等電子產品的零組件的刑事進入美國市場,而非獨立的成品,所以難以單獨課徵關稅。不過,根據行政院表示,無論就半導體關稅達成何種決定,台灣都將尋求獲得優惠待遇。

面對華盛頓不斷逼近的關稅威脅,台灣的官員和企業一直在積極尋求減輕衝擊的方式。2025 年 3 月,台灣表示有興趣從阿拉斯加購買天然氣,這被視為一種向美國展現合作意願的姿態。同一時間,台積電宣布加大在美投資的決定,其實也反映了在美國市場和政治壓力下的戰略考量。

壓力當然引發疑慮。因川普政府談判策略就是不讓步,美國什麼都沒給,違背談判需雙方互惠互利原則,突顯台灣面對美方要求時地位不對等。部分原因是美國時間限制,也就是美方與許多國家同時談判,台灣必須有限時程內盡量磋商。

台灣關稅威脅並非川普政府單一政策。川普曾表示將對全球 60 多個國家徵收高額關稅,貫徹美國優先立場。他公開指責台灣半導體獲不公平優勢,並批評台灣依賴美國支持對抗中國,卻對國防投入太少。美台關係正處於關鍵十字路口,圍繞半導體的貿易戰,不只是經濟利益博弈,更是華盛頓印太地區戰略布局,與長期盟友間複雜關係充滿不確定性的展現。

(首圖來源:白宮)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